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8、科学家探秘白鱀豚古老家世

(2015-08-23 20:23:50)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68

 

 

 “长江女神”传奇

 

科学家探秘白鱀豚古老家世

 

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先生早在1955年出版的《脊椎动物的演化》一书中就探讨了白鱀豚的进化问题:“现在长嘴河生的海豚、南美的南美鲸、及中国的中国海豚(Lipotes),可能与第三纪的鲛鲸有血统关系。”

现在,一块原白鱀豚的下颌骨化石,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古老物种极为丰富的进化信息。

参加原白鱀豚化石鉴定的广西自然博物馆赵仲如研究员在“广西桂平的中新统”一文中认为,郁江原白鱀豚与现生的白鱀豚均隶属于淡水豚总科,从这一总科的系统发育史来看,它们的演化发展快,可能在渐新世末期已经发生,中新世最为繁盛,到第四纪已是个日趋衰落的类群,各科现只残存一、二个种,且分布区非常狭窄。

淡水豚专家于道平在“淡水豚的现状与保护政策”一文中推测了一幕全球淡水豚进化的过程:

 

联想第三纪古海洋学发生的事件,重演中新世地球高海平面时淡水豚进化的一幕,推测现存4种淡水豚率先涉足大陆架浅海水域,当时的海水淹没了亚马逊、长江及印恒河流域。随着晚第三纪的海平面下降及季风带来的雨季,形成大面积河流与沼泽地,这些海豚便移居在这些广阔的水域里,分别向各自不同适应方向发展。它们在形态学上高度一致如长吻、颌中部愈合及视力退化,是对河流生境进一步适应。

 

68、科学家探秘白鱀豚古老家世

早更新世的古长江地图

引自《中国古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5

 

专家学者依据原白鱀豚化石提供的信息,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白鱀豚家族形象生动的演变进化图:距今三四千万年前,亚洲大陆开始了剧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世界屋脊形成的同时,西部冰川融化的水流,一路向东,沿途汇聚上万条大小支流,形成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东流归入东海。生活在海洋中的白鱀豚的祖先中的一支,从长江口溯江而上,渐渐适应了在淡水中的生活环境。长江中下游流域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水充足,河流众多,四季分明。每年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天气变化有致。水长禽飞,枝藤生花。季平均气温16.2度,季雨量为500毫米左右。夏季,前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多雨天气,后有“羽扇握在手,出门汗欲流”的盛夏时节。最热的7月份月平均气温28.9度,年极端最高气温39.6度,季雨量在450毫米左右。秋天风和日丽,温差较大,冷空气南侵。季平均气温14.2度,季降水量均在220毫米左右。冬季并不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3.8度,水面薄冰,昼消夜冻。长江中下游水域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光温互补,水草丰美,食物充足,特别是没有凶猛的竞争对手。白鱀豚的祖先们在长江找到了理想的栖息地,在自己的“伊甸园”里一代一代生息繁殖。

另外,浩浩长江从宜昌往下,河谷豁然开阔,水流比较缓和,河道迂回曲折,河床上沉积大量的泥沙,堆积作用强烈,并发育有大量江心沙洲,形成独特的水文环境,即为白鱀豚也为作其食物的各种鱼类生长和生活提供了理想场所。这种生态环境,也使得白鱀豚的分布仅局限在长江中下游江段。

周开亚教授认为,白鱀豚是回避了海生高等齿鲸类的竞争而得以幸存的孑遗物种。由于白鱀豚在长江中从来都没有遇到天敌,加上优裕的生存环境,使得白鱀豚进化的速度极其缓慢,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由旺盛转为衰微。他在《白鱀豚及长江流域的濒危动物》一书中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说:

 

今天白鱀豚的牙齿,与2千万年前原白鱀豚的牙齿几乎没有变化。因为它们始终一贯的食物——长江中的鱼类,太丰富了。与之相反,大海中形形色色的海豚,其牙齿的进化却十分迅速。专家们从对原白鱀豚下颌骨化石的研究进一步推断:既然白鱀豚的至关重要的器官——牙齿,与2千万年前的原白鱀豚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它的其他器官系统的构造也不会有太多的进化变革。现存的白鱀豚的构造,大体上保存了它们祖先的样子。

 

周开亚教授在该书中进一步介绍说:大脑的发育最能证明物种进化的程度。一条2.4米长的白鱀豚,它的脑容量为590立方厘米,而一条体长2.13米、个体比它小的宽吻海豚,脑容量则高达1580立方厘米。这说明,白鱀豚大脑发育程度,与齿鲸类的高等类型相比,尚处于较原始的阶段。

在我们这个星球35亿年的生命进化史中,2000万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现存的物种来说,2000万年却是个极为漫长的时空概念。中国科学家在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距今不过204万年,与白鱀豚2000万年的进化史相比,我们人类只是长江流域的一个晚辈。

今天,当白鱀豚迅速功能性灭绝巨大灾难发生的时候,有人提出白鱀豚这个物种太老了,它们和恐龙一样,迟早要灭绝的说法。白鱀豚真的已经衰老到自行灭绝的程度了吗?与我们人类相比,2000万岁的白鱀豚的确是太老了。但想想这2000万年的亘古岁月,白鱀豚家族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第三纪末至中新世初,约占当时半数的哺乳动物属种毁于由于干燥造成的第三次灾难。距今约300万年以来发生的地质史上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急剧下降,降温值达10-12℃,年均气温约在2-3℃,生态环境的如此巨大变化,导致大量的大型脊椎动物无法适应而趋于灭绝。更新世末期,地球上又发生了距今最近的一次生物大灭绝,许多大型哺乳动物如猛犸象、剑齿虎等都不幸成为落难者而消失。经过2000万年岁月一次次残酷的洗礼,只有生命力顽强的生物才能够存活到今天。“吹尽黄沙始成金”,白鱀豚就是历尽2000万年岁月磨砺的生命之金。正如著名专家周开亚教授所说,白鱀豚是一个古老的物种,但绝没有老到无法生存的地步。如果不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白鱀豚完全可以在自己生活了2000万年的长江家园中继续延续。 

    (待续) 

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