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中国科学家正名“白鱀豚”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58
上
中国科学家正名“白鱀豚”
国内最早研究白鱀豚的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的周开亚早在1974年调查白鱀豚分布时,从沿江渔民那里听到的是“白鱀”或“青鱀”,但当时不知道“鱀”怎么写,只知道美国学者叫的“白旗豚”是错误的。1979年,周开亚等专家在研究中发现《脊椎动物名称》中的“白鳍豚”的名称同样名不副实,也是一种误读。他们认为,沿江渔民“白鱀”或“青鱀”的叫法保留了我们祖先对白鱀豚的认识。由此,他们在“白鱀豚的分布调查”报告中系统地考证了白鱀豚的古代记述,提出中文名称商榷问题:
两千余年来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次有关于白鱀豚的记述,最早发现白鱀豚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
白鱀豚的名称在劳动人民中代代相传,到现在仍为广大渔民所习用。据我们调查,除在安徽也称青鱀,在江苏又称白夹或江马外,长江下游的渔民(包括安徽和江苏)均称白鱀。群众称白鱀是指与江豚相比其体色相对较浅,而不是误认为它全身皆呈白色。几十年以前霍伊(1923)把白鱀误作“白旗”,提出“白旗海豚”的名称传到了西方。后来波普(1940)也把它叫成”白旗”,这都是错误的。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脊椎动物名称》中将它称作白鳍豚。实际上它的背鳍、尾鳍及鳍肢背面均呈青灰色或灰色。用白鳍豚之名易对其鳍色产生误解。鉴于“白鳍”之名不是群众曾经应用的,又不符合本种的特征,建议根据群众广泛使用和历史记载,将中名改称白鱀豚。
其实,要想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查找对白鱀的记述,无疑如大海捞针。研究动物学的周开亚教授他们是如何查找到白鱀的古代记述的呢?
2004年,武汉大学中文系张延成博士在北大中文论坛发贴,标题为“训诂学家与白鱀豚的发现权之争”,讲述了自己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时听到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旧事:
徐复先生墨宝
引自:潘方尔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pfezk
徐复,字士复,一字汉生,自号鸣谦。1912年1月8曰生于江苏武进。中国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文献学家、辞书学家。2006年,徐复先生以96岁高寿仙逝。他的学生、上海复旦大学吴金华教授发表纪念恩师的文章,也记述了这段徐复先生为白鱀豚正名的轶闻:
揭示古典文献特别是训诂典籍的现代意义,是先生研究名物的一大乐趣。记得某些不懂得古代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学者在否定传统文化的时候,经常把古汉语、古文献学科说成“夕阳专业”,甚至认为这是现代化的包袱。一听到这种外行话,我就想起先生在介绍先秦时代的训诂著作《尔雅》时,说起的一件往事:解放前,外国的一艘轮船在扬子江捕到一条不知名的豚鱼(原文如此——笔者注),于是命名为白鳍豚,并认为这是破天荒的发现。后来,国内搞生物学的科学工作者也发现了这种豚鱼,他们深知古代名物的考察有赖于训诂,于是就求助于先生。先生想到《尔雅》有《释鱼》篇,打开《尔雅注疏》一看,原来近现代人所发现的,正是《释鱼》篇记录的“鱀”。从此,这种豚鱼就按照中国的习惯叫做白鱀豚,因为最先发现白鱀豚的不是近现代的外国人,而是几千年前的中国祖先。先生说,《尔雅》对于国际生物学界的贡献,不只是证实白鱀豚发现权属于哪个国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为研究白鱀豚的历史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可信资料。
中国的专家学者向老祖宗留下的古籍“请教”,从2000多年前的《尔雅》以及其他文献中,找回了包含着深厚民族文化积淀的名字——“鱀”。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