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人民日报》读者建议改称“江白猪”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59
上
《人民日报》读者建议改称“江白猪”
在周开亚教授提出改称白鱀豚中文名称之后,国内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由于“白鳍豚”的名字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人们用习惯了,加上“鱀”又是一个不常用的字,不容易书写,所以,“白鳍豚”和“白鱀豚”始终在混用。而且,“白鳍豚”在群众中使用的更多一些。更让周开亚教授始料不及的是,围绕着“鳍”和“鱀”两个字的使用问题,还引发出一场学术争议。
《光明日报》1980年3月7日刊登周开亚教授撰写的“珍稀水兽白鱀豚”一文,编辑把文中的“白鱀豚”又改成了“白鳍豚”。周开亚教授看到当天的报纸后对此很不满意,便先后两次致信该报要求更正。报社编辑显然对这个用字有自己的观点。同年6月6日,《光明日报》专门刊登一则“声明”称:在该文作者周开亚两次来信要求更正“白鱀豚”用字的同时,不少同志也来信指出,科技命名最好不用象“鱀”一类的古僻字,并建议通过讨论,使我国这一珍稀水兽的名称早日统一。同年9月3日,《光明日报》又在“珍贵的白鱀豚屡遭捕杀的教训”一文中特别提到:“最近,有关单位遵照上级指示,在沿长江中下游一带有关地区,张贴了保护白鱀豚的布告。这是一件好事。但当地居民普遍反映,布告上“白鱀豚”三个字,只认识一个“白”字,因而白鱀豚到底为何物,群众不知道。”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鱀豚的布告》
(1980年4月1日)
引自陈佩薰《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海洋出版社 2007年
这场围绕一种珍稀动物的中文名称展开的学术争议竟愈发激烈。
1981年8月5日,《人民日报》在“论语说文”专栏刊登题为“科技命名最好别用古字”的署名文章,言辞相当犀利:
一定要用古僻繁难的“鱀”字来给我国这种珍贵稀少的动物命名,是即不科学也不方便的。不科学之处在于:“鱀”本是猪;“豚”也是猪,“白鱀豚”无异于叫“白猪猪”。再说,科学家明明知道这种动物根本不是鱼类,为什么又偏要用这个鱼字旁的字来命名呢?至于不方便之处很显然,“鱀”字上下结构十七笔,难写。
其实,提出将“白鳍豚”改为“白鱀豚”的周开亚教授也注意到“鱀”字难写的问题,他们在1979年第3期《动物学报》发表另一篇论文时,曾将“鱀”简化为“既”,并特意对“白既豚”这个简化字作了注解。但仅此一次,在以后的论文、报道中,就再没有使用简化字。
非常有趣的是,《人民日报》这篇署名文章结尾还给“这种象熊猫一样珍贵的动物”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
给这种象熊猫一样珍贵的动物起一个通俗的名字好不好呢?比如说叫“江白猪”。江,代表长江、水生;白,表示其色较浅;猪,“因形命名”,跟“海牛”、“熊猫”一样通俗。
这位作者有所不知的是,在湖南洞庭湖一带,渔民群众原本就管白鱀豚叫“白江猪”,与“江白猪”十分近似。我们现在可以设想,如果当时为白鱀豚的名称进行一次群众投票评选,结果会是怎样呢?如果20多年前真的采纳了这个建议——“江白猪”,通俗是通俗了,但在这个太过通俗的名字中,白鱀豚自身的高贵气质和古字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深厚内涵已经荡然无存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恢复使用“白鱀豚”的古名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雅”;而坚持沿用“白鳍豚”的名称重视的是约定俗成的“俗”。这场围绕白鱀豚中文名称的雅俗之争竟持续了20年之久。
1984年第2期《松辽学刊》刊登“谈谈珍稀水兽白鱀豚的命名问题”的文章指出,白鱀豚“到目前为止它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有人称之为‘白鱀豚’,有人称之为‘白鳍豚’,双方争执不下,遂成为近年来的一桩‘聚讼案’。”该文在考证了古代文献对“白鱀”的记载之后,阐明了如下见解: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不断发展的,当人们觉得某种事物的原有命名不能明确反映出它所属的物类形象时,常常在原有名称上,用附注物类形象的方法进行再加工。如:黄鳝——黄鳝鱼,白鲢——白鲢鱼,白杨——白杨树,白桦——白桦树,等等。由于“白鱀”这一命名越来越生僻,人们耳闻目睹后不能立刻知道它所属的物类形象,于是人们便在“白鱀”二字后面又加上一个“豚”字,附注出它所属的物类形象,于是就构成了“白鱀豚”这个命名。这个命名,不但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我国长江中特有的这种珍稀水兽最一般的和特殊的特征,把它同其他一切豚类区别开,而且又把它归属到水生哺乳动物这一总类中;不但保留了它传统而又古朴的命名,也符合现代生物学命名的科学性。所以这种珍稀水兽统一的科学命名应该叫“白鱀豚”。
但反对正名的一方也毫不相让。198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罗泽珣和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两位专家撰文明确提出还是叫“白鳍豚”为宜,不必恢复“白鱀豚”古名,并作了针锋相对地阐述:
有的中国学者主张用中国的古名,叫白鱀豚,虽有考证依据,但不易懂。就中国现代汉语而论,作者主张叫白鳍豚为宜。白鳍豚的鳍并非白色,而是灰色或青灰色,但在混浊的江水中,看上去背鳍颇似一面小白旂,当地渔民叫它为白旂豚。流传日久,便多称它为白鳍豚。白鳍豚的背鳍确实引人注目。进行呼吸时,头先出水,喷出的水柱并不高,但头一入水,便露出三角形的背鳍,尾鳍则不出水。背鳍呈低的等腰三角形,位置在背部中央而略靠后,上端尖,而基部长,在淡水鲸中白鳍豚是背鳍最大者。如此突出的特征,称其为白鳍豚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不必恢复其古名。考证工作应该做,但只能列入俗名,不易作为正式名称。鱀简化成既更难懂。
在这篇文章中,还第一次出现当地渔民使用的“白旂豚”俗名。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