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新中国首次定名“白鳍豚”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57
上
新中国首次定名“白鳍豚”
中国使用的生物名词多半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1948年由郑作新编著的《脊椎动物分类学纲要(大学用书)》是现在查到的我国第一部译出“白鳍豚”中文名称的文献。作者在翻译外国文献时,将国外通用的“白旗豚”一名译作中文“白鳍豚”。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不久,便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延聘全国各方面专家进行学术名词的统一工作。1950年7月,负责动物分类名称编订工作的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分别邀请专家学者开始编订工作。“动物植物中文命名原则试用方案”是编订的依据,其中规定:“一切动物植物的命名,均以一种(或一类)一名为基本原则。同物异名者,应抉选其最适当的习用名称为标准名;其余习用的名称,可保留为参考名。”“动物植物在我国已有旧名,应优先引用;原无旧名,而已有旧译,且通用无弊者,亦应尽量采用。”“动物植物在我国原无旧名,又无适当通用的旧译名称,则可:⑴依学名的语源迻译,⑵沿用意义正确的日译汉名,⑶依外国的俗名意译,或⑷依该种的特征、习性、产地或用途等,订定名称。”1955年,新中国第一部《脊椎动物名称》正式出版,在这部权威文献中,白鱀豚被定名为“白鳍豚”。
新中国第一部《脊椎动物名称》封面及相关内文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从这个定名可以分析,参加编订工作的专家们当时并不知晓白鱀豚“已有旧名”,而1948年郑作新编著《脊椎动物分类学纲要(大学用书)》中的“白鳍豚”中文旧译又“通用无弊”,所以被采用。也就是说,从1955年开始,“白鳍豚”作为正式统一的中文通用名称一直在全国使用,范围比较广泛。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白旗”一词具有政治上的特定贬义,因此将“白旗豚”译为“白鳍豚”。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