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亲亲热热的白鱀豚大家庭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55
上
亲亲热热的白鱀豚大家庭
长江里的白鱀豚属于群居动物,像人类一样喜欢家庭团聚,也象我们中国人一样,很重家族亲情。白鱀豚总是数头或十几头一群,常由老年豚、成年豚、未成年豚和幼豚组成,群体行进时,由强壮的个体导游,大豚携仔居中,未成年豚尾随,呈“A”状纵列,一家老小相亲相爱,形影不离。陈佩薰等专家在“白鱀豚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报告了他们长期观察白鱀豚集群行为的详细记录:
1979年-1983年,作者乘考察船在长江中、下游进行了9次白鱀豚生态考察,对白鱀豚的活动作了110次观察,其中成群出现76次,群体的规模一般为5-9头,最多达15头;单个出现的有34次。
白鱀豚的群体,栖息活动于范围较为稳定的区域,通常是发育有沙洲的江段,长度数十公里至150公里。它们往往是在主流附近水深约3-4米的江面活动。在行进中,群体时而集中,时而分散,有时一个大群暂时分为2-3个小群。1983年1月24日,我们曾在湖北洪湖县三合埦附近看到12头豚的一个群,向下游动。群体组合方式是:主航道左前方有4头(3头个体很大,1头较小),在前引导;随后200-300米右侧有2头,一前一后地跟进;左侧稍下有1头;再向后150-250米的主航道左侧有3头(2大1小);其后不远跟着2头小个体豚。
当一个白鱀豚家庭在长距离迁移遇到快速行驶的大型船舶等危险时,家庭成员迅速分散潜逃,危险过后又呼儿唤女地团聚在一起:
在长江考察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正常活动的群体,每当受到船只的惊扰时,表现出紧张不安的状态。群体散开,游在前头的大豚成对地或各自迅速地向深水区潜逃。即使被船只逼到离岸很近的地方,也不冲向浅滩,宁可从船侧、船底潜入深水区。惊扰消失后,大豚迅速向小豚靠拢,群体重新集结。
华元渝等专家在“长江白鱀豚行为的观察”研究报告中详细地记述了一个白鱀豚家庭如何逃避危险的全过程:
1990年4月24日,安徽枞阳三江口附近,有7头白鱀豚成群在活动,群体内有大、中、小3种个体。时值江渝轮19号下驶,豚群立即潜入水层,在水下改变游动方向迅速向深水区游去,约30秒后以4头、2头、1头三个小群的形式在不同方位的水域出现,小群之间相距1-2公里,船驶离6分钟后,分散的小群又合成一群。
陈佩薰、刘霈林等专家1980年在 “长江中游(武汉—岳阳江段)豚类的分布、生态、行为和保护”研究报告中对白鱀豚潜水时速度之快印象深刻:
我们乘调查船考察时,曾经数次发现白鱀豚一次出水后,因受惊潜逃。它们潜水速度之快,距离之远,可到达我们的目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往往只能见到一次,便找不着第二次出现的地方了。
白鱀豚若要开始捕食美餐,一家子则明确分工,紧密协作,常为横排向前推进;到了洄水区可以游玩、嬉戏了,一大家又分成三两一伙的小群尽情开心。白鱀豚夜间也保持集群状态,停留在水流平缓的静水区内,从停泊在附近的考察船上,可以听到它们呼吸时发出的拖长声调的“qu”声。
长江中也有孤豚。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董明琍、于道平等专家从1987-2000年期间对安徽铜陵江段连续进行了18次生态考察,他们记录到1头孤豚终年在梅埂至太阳洲江段活动,洪水期也偶至铜陵支江。它为什么会“孤苦伶仃”?是因为遭遇“妻离子散”之祸?还是因为性格孤僻所致?专家们没有给出答案。但周开亚教授曾经如是说:在长江中如果看到一头单独的白鱀豚,总是来去匆匆的样子,那是在着急地寻找自己的亲人。
《灾害学》杂志1988年第3期刊登的 “1987年下半年《灾害日记》摘编”载:“12月8日9时,武汉长江江面上百头白鳍豚列队嬉水,历时40多分钟。”这个记载虽然未能查到出处,但完全可以肯定是把江豚错当成白鱀豚了。从生物学角度,白鱀豚的社会群体属于比较小的。中国科学家迄今在长江中观察到白鱀豚的最大群体为16头。
白鱀豚为什么不能像海洋中的海豚那样组成更大的社会群体呢?在自然界,动物聚在一起是很好的防御策略。国外动物学家对同属淡水豚的南美洲亚河豚的生态研究提供了一个答案。这项研究表明,生态因素强烈影响了亚河豚的社会行为,由于亚河豚除了人类之外没有其他天敌,因此它们不象其他海豚那样为了保护自己需要结成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白鱀豚是长江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除了人类也没有其他天敌,因此,它们也无需组成较大的社会群体保护自己生存。
1987年,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刘仁俊在 “白鱀豚资源现存量及其保护”一文中报道了对白鱀豚这种“小家庭”式群体结构的初步研究结果:
根据调查,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江苏太仓的1590公里的长江中,生活着20个白鱀豚群体,群体规模3-11头不等,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为20-40公里,共计数量约200头左右。从白鱀豚的群体结构来看,幼年期(胎儿到雄性4龄,雌性5龄)占42.4%;壮年期(雄性5-12龄,雌性6-13龄)占39.4%;成年期(雄性13-20龄,雌性14-20龄)占15.2%;老年期(20龄以上的雄、雌个体)占3.0%。
白鱀豚种群年龄结构图
引自陈佩薰《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海洋出版社 2007年
1997年,陈佩薰等专家在《白鱀豚生物学与饲养及保护》专著中客观地指出,对白鱀豚的种群结构实际上仍然“不甚明了”,仅对白鱀豚的种群结构又作了粗略推测:
幼龄豚(雄性0-4龄,雌性5龄)约占31.0%,壮年豚(雄性5-12龄,雌性6-13龄)约占41.05%,成年豚(雄性13-20龄,雌性14-20龄)约占22.8%,老年豚(20龄以上)约占6.1%。
在白鱀豚的群体结构中,壮年组和成年组的个体具有生殖能力,构成了种群的生殖群体,而幼龄组的个体构成了种群的补充群体。1985年,林克杰、陈佩薰、华元渝三位专家在“白鱀豚种群数量及资源保护”报告中用不同年龄组在种群中的排列图,即年龄锥体的形式分析了白鱀豚种群结构:
年龄结构是种群动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高生产种群模式应是一个基部宽阔和顶部狭窄的锥体,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少数老龄个体。而白鱀豚种群的年龄组却是一个基部较窄和顶部相对宽的锥体,显然它是一个繁殖能力差的种群。由于种群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样白鱀豚得以延续下来。
英国BBC用10年时间拍摄的纪录片《生命》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解说词:
所有哺乳动物,包括我们,都有一系列领先的特征,恒温的身体,敏锐的感官和高度发达的智力,这些特质帮助它们和我们成功。也许,所有特质里最重要的,来自我们的家庭力量。哺乳动物是以家族的方式占领地球的。
20世纪长江中的白鱀豚珍贵影像
摄影:刘仁俊
引自刘仁俊《长江女神白鱀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年
长期在长江中观察白鱀豚的科研人员都永远不能忘怀这样一个场面:当夕阳把江水染成一片金色,三、五成群的白鱀豚优雅地轮番浮出水面,又依次潜入水中,在江面上搅起粼粼的波光,那是一幅大自然中最美的天伦之乐图,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白鱀豚是中国特有的“水中国宝”,千百年来,它就在我们身边朝夕相伴,却始终深藏江中人未识,我们无缘与它相识相知。
等我们真正认识了白鱀豚之时,它们却已“无可奈何花落去”!
相见恨晚!
我们只能留下永远的痛。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