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翁伯
海翁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021
  • 关注人气:3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4、白鱀豚水中生活探秘

(2015-04-21 08:55:42)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54

 

 

 “长江女神”传奇

 

 

白鱀豚水中生活探秘

 

 

 千百年来,白鱀豚一直被神秘的面纱笼罩,人们不知道它们在长江中是怎样生活的,更谈不上了解它们的活动规律。诺大长江、浩荡江面,到哪里去找白鱀豚?

 1978年到1985年,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采用水上及岸滩定员、江面搜索、跟踪等多种手段,对长江中、下游重点江段进行了周年或季节性观察,获得了大量观测数据。他们发现,在长江干流江阴至荆沙1400公里的白鱀豚分布区中,有着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白鱀豚栖息地,如支流、湖泊与长江的交汇处,洲滩附近、弯曲分叉河段等。这些栖息地随着季节的变化,水位涨落、河道变迁,也经常发生变化。因此,白鱀豚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中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像其他动物种类一样,选择其适宜生活的小生境栖息。

 

54、白鱀豚水中生活探秘

白鱀豚的生活环境示意图

引自林克杰 等“白鱀豚种群数量及资源保护”《生态学报》1985年第1

 

长江中哪些环境适宜白鱀豚生活呢?科研人员按照地理和水文特征,把长江中、下游干流大致分为12种水区,根据172次记录分析,发现白鱀豚栖息活动的水域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撒网水区、横流水区、静水区、夹堰水区和回水区等5种水文环境密切相关。他们的研究首次揭开了白鱀豚终年栖息江中生活的秘密。

1986年,华元渝、张国成、赵庆中等专家发表“白鳍豚栖息活动区及其群体活动的初步研究”报告,总结提出了适宜白鱀豚栖息活动水域的基本条件:

 

白鳍豚栖息活动与水的流速、流态、深度密切相关。根据资料分析,我们认为适合白鳍豚栖息活动的水域必须具备:

1、流速0.0-0.8/秒;

2、静水区水面直径﹥50米,深潭水深﹥15米;

3、夹堰水区宽﹥20米,长﹥100米,水深﹥5米;

4、撒网水区水深﹥4米。

为了检验上述看法,198574日-76日,我们守侯在安徽省三江口具备上述条件的不同江面,等候白鳍豚的到来,结果于4日的805时、5日的635时及6日的935时都获得成功。

没有具备上述条件的水域,白鳍豚只是从那里经过,很少停留。故此,我们称具备上述条件的水域为白鳍豚栖息活动区。

 

白鱀豚为什么喜欢在这些水区栖息活动?原来,这些水区都出现在长江边滩、江心洲附近近以及主、岔流交汇处等地方。这些地方沉积大量肥沃泥土,枯水期逐渐露出水面,上面生长着大量杂草和水生植物,洪水期又被江水淹没,为鱼类饵料生物创造了良好环境,这里有机物丰富,浮游生物和周丛生物量较大,有些地方还有较多的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甲壳动物,鱼类就在这里育肥,以鱼为食的白鱀豚自然也被吸引到这些水区大快朵颐。华元渝等在1993年发表的“白鳍豚自然群体数量及其锐减原因的分析”研究报告中进一步分析提出:

 

据作者多年观察,大回水区的地理位置和水文特征受床形、水深、水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受制于上游来水来沙量及附近通江湖泊对江水的调蓄能力。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原因,只要改变了河段内的水位,就会引起回水区的变化。若大回水区内底部富含有机质,白鳍豚则在内作较长时间的栖息活动,若大回水区底部有机质为砂卵石代替,白鳍豚就会迁移。白鳍豚的活动是随大回水区的这种变化而变化的。

 

陈佩薰、刘霈林等专家1980年在 “长江中游(武汉—岳阳江段)豚类的分布、生态、行为和保护”研究报告中认为,白鱀豚属疏人性的豚类,它们远离岸边,在江心活动,不象江豚那样喜欢在岸边的居民点和船只停泊处附近活动。

  54、白鱀豚水中生活探秘

                    46月白鱀豚在太阳洲江段的栖息区域

    引自《周开亚论文选集》 科学出版社2011

 

在基本掌握了白鱀豚栖息活动水域的规律之后,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又深入观察研究了白鱀豚群体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同一篇研究报告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对湖北界牌-蔡家町江段中的白鱀豚群体活动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

 

该江段内生活着一群个体数约13-15头的白鳍豚群体,该群的活动范围,一般40公里左右。群体往往以2.7-4.9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在水深5米以上的缓流水区或夹堰水区里,绕过埂、咀及浅滩呈“S”形路线缓慢上行。到达栖息活动区后,就在回水区、静水区和横流水区里摄食、嬉戏,在流速为0.0-0.3/秒的静、回水区休息,然后绕过沙埂或泥埂进入撒网水区继续沿中、缓流水区上行,遇水流紊乱,流速过大及水下有障碍物的水区,它们往往由横流水区进入对岸的中、缓流水区继续活动,以7.5-9.7公里/小时的速度从主流水区下行。

 

19863月,中科院水生所专家们对湖北监利江段一群9头个体的白鱀豚同样作了14天的跟踪观察和记录:

 

这个9头群体每天清晨从城陵矶附近的大深潭出发,沿着沙滩附近水深56米的缓水区上行,在沙嘴大回水区停留活动,然后沿堰水区横渡至南岸,沿中、缓流水上行,一直到捉鱼洲、窑嘴和七弓岭对江的大回水区停留活动。在这些大回水区中的静水区、回水区和横流水区里摄食、嬉戏,在流速为0.00.3/秒的静水区休息。然后又绕过沙埂或泥埂进入撒网水区,继续沿中、缓流水上行。据观察在回水区活动少则半小时多到45小时,直到黄昏开始沿主流顺水而下到深潭过夜。

 

时过20多年后,细细品读这两段严谨的观察记录,就如同自己坐在一叶泛江小舟之上,在那里静静地欣赏着一幅长江中的的白鱀戏水图!感谢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们,他们真实准确地观察记录下的两个白鱀豚家族日复一日的生活场景,不就是“长江女神”千万年来在自己家园中繁衍生息的原生态吗?

 

54、白鱀豚水中生活探秘

 

 

白鱀豚栖息活动水域示意图

引自陈佩薰《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海洋出版社 2007

 

 

陈佩薰等专家在《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专著中又系统地总结了白鱀豚在长江中迁移活动的规律:

 

一般来说,白鱀豚上行的路线多在3-5米水深的水道游动,这恰与航道部门设置的航标灯的地方靠近。据统计108头次白鱀豚的观察记录,有101次是上行的,占93.5%,这种上行活动大多为清晨至下午4时之间。白鱀豚下行多是沿主流游动,游速相当快,使人们难以跟踪。仅就观察到的7次中,都是在下午4时以后到6时。据此推测白鱀豚逆水上游活动都在白天进行,顺水下游活动多发生在黄昏或夜间。

……

白鱀豚迁移活动路线与河道变迁、洲滩变化有密切关系。它们主要是选择夹堰水区、缓水区或回流水区上行,在大回水区内作较长时间的停留,进行各种活动,然后顺主流下行。如果河道变化,它们的迁移路线随着寻找新的最适水流而改变。因此可以说白鱀豚的活动规律与生存的水环境相关。一般来说,长江枯水季节,水区变化不明显,它们的活动也较稳定,仅作短距离迁移。涨水季节,原来的回水区消失,新的回水区形成,白鱀豚也随着作长距离迁移,寻觅那些它们喜爱的大回水区栖息活动。

 

 这部白鱀豚研究专著还根据对江阴至荆沙1400公里长江干流的大大小小白鱀豚栖息地的变化研究提出白鱀豚的分布形式,即白鱀豚在长江干流中呈集群性分布,并有一定的趋岸性。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