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964年:中学教师最早提出白鱀豚“甚珍贵”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38
上
1964年:中学教师最早提出白鱀豚“甚珍贵”
事实上,白鱀豚并非深藏不露,长江沿岸的人们常常发现白鱀豚。
安徽《枞阳县志》载:“1957年,汤沟水产组曾收购一头重约140公斤的白鳍豚(雌性)”。
“武汉方志网—农业志”载:“1958年11月,在武昌石嘴江段捕获一头白鳍豚,重225公斤。1961年,江汉渔业队获一死豚”。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河口镇编辑的《河口志》载:“1960年10月,牯牛洲村渔民吕友贵在沙洲滩上捕到白鳍豚一条。据说这一条白鳍豚是在追食鱼时冲上沙滩搁浅。长2米多,重达200余斤。”
只不过这些记载都是2000年以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当时都没有公开报道。
但也有例外。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在中国科学界还没有全面研究和认识白鱀豚之前,有二位业余科学爱好者不仅关注到了白鱀豚,而且还进行了不同寻常的专心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级学术杂志上。遗憾的是,近20年来在国内媒体所有关于白鱀豚研究保护的报道中,却把他们遗忘了。
第一位被遗忘的是中学教师康定星,他当年在湖北省洪湖县新滩口中学任教。根据后来的考察研究,新滩口是白鱀豚数量比较多的江段之一。
1962年6月,新滩口渔民在小荆河口捕获了一头雄性白鱀豚。康定星老师对这头白鱀豚进行了极精细的测量和解剖:
体重55公斤,体全长1.6米,鼻孔至吻端之距33厘米,眼至吻端距30厘米,胸鳍前端处的雄围一米,尾水平二叉之端的距离39.6厘米……
胃为多室,在胃中发现13厘米左右的小鱼,形象似泥鳅,处于消化状态。在胃中还发现有一串约7厘米的鱼脊椎骨,棘突很完整,为小型鱼类的骨骼。除此以外,整个胃中还有1/3体积的油黄色水液。
1963年8月,康定星老师在新滩口又获得一头雄性白鱀豚,体长约1.8米,体重90公斤,他同样进行了极精细的测量解剖。这次解剖发现,白鱀豚的腹部脂肪层有1厘米左右,胃内塞满了鳊鱼,还有2条长约10厘米的褐色线虫。
康定星老师将观察解剖这2头白鱀豚的结果写成“白鳍豚的解剖和习性纪要”的文章,投给了国家级的《动物学杂志》。该杂志慧眼识珠,在1964年第4期上发表了这位普通中学教师的科学报道。40多年后的今天,如果有兴趣阅读这篇业余的生物科学报道,仍然可以从中获得非常新鲜的知识:
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属鲸目,齿鲸亚目,淡水鲸科,中国海豚属。栖息在纯淡水中的小型鲸,目前全世界共发现三种,白鳍豚为其中之一,故甚珍贵,是我国的特产种类。已久为我国渔民捕捞利用……
白鳍豚在湖北洪湖新滩口地区可以见到,三五成群,有时数量还多,而在洞庭湖附近可见到的数量就更多了。它们很少近岸边活动,多在离岸边几十米的江水中活动。长江下游(南京、上海)少见到。而在中游地区(武汉)冬春季较常见到。冬季洞庭湖水位下降时,它们成群在湖边游泳觅食,每当晚春湖水上涨时,就游入洞庭湖的小河中繁殖。
白鳍豚游得比江豚快,浮起水面游动约二米后再斜潜没入水中,不象江豚浮起以后头部即刻钻入水中。呼吸时声音亦大。
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康定星老师在这篇报道中还介绍了渔民群众对白鱀豚的观察经验。比如,渔民说白鱀豚温度高长肉,温度低长油。对白鱀豚的食物,渔民说在捕获的白鱀豚胃内发现有鳊鱼者占多数。
如没有新的资料发现,康定星老师应该是中国研究报道白鱀豚习性的第一人,也是最早提出白鱀豚“甚珍贵”的非专业人士。
无独有偶。《动物学杂志》发表的康定星老师关于白鱀豚的报道,引来同一县内的又一篇题为“有关白鳍豚的一些资料”的稿件,稿件的作者也同样是一位业余科学爱好者——洪湖县沙套湖养鱼场的职工邢湘臣。这篇报道发表在《动物学杂志》1965年第2期。如果说康定星老师写的还是一篇简短报道,邢湘臣的这篇报道则足足占满了2页多,比较系统的报道了对白鱀豚的分布、形态、栖息环境、食性以及生活习性的观察研究。这是迄今能够查阅到的国内早期最为丰富详实的白鱀豚研究文献。
关于白鱀豚的分布,邢湘臣根据自己的访问和目睹指出,“特别是武汉至湖南城陵矶一段的长江中游,曾屡见不鲜,数量较多。”这从一个角度解开了城陵矶的神秘之谜。
对美国人霍伊(C.M.Hoy)等关于在洞庭湖获得白鱀豚的报道,邢湘臣从访问洞庭人民公社社员的口中听到的却是:“白鳍豚是不到洞庭湖里来的,最多只在洞庭湖口的长江江面,而不再上溯。”霍伊等人获得的标本,“可能当地渔民在湖口捕获后,而运往岳阳的。”
邢湘臣并非专业科学工作者,但他对白鱀豚生活习性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
(1)活动时间:冬季和初夏的活动时间,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冬季多在上风岸(尤其是刮北风或西北风时)的深水处活动,晨昏昼夜均如此;而初夏时,一般在晚上或烈日当空的中午,多在江中的中、下层活动,可是在黄昏或早晨时,则在岸边浅水处追捕鱼类。
(2)活动范围:不论在何季节,均常在水流较急、两河交错处活动。两河交错处天然食物往往比较丰富,因而鱼类常亦较多,它亦多在此捕食。
但须指出,白鳍豚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到清水中来(透明度在一米以上),笔者调查了武汉的襄河、新滩口的内荆河等,在河口经常发现有白鳍豚活动,但未见有游入河内之征状(当地渔民亦如此反映)。
对康定星老师关于白鱀豚“每当晚春湖水上涨时,就游入洞庭湖的小河中繁殖”的报道,邢湘臣提出不同的说法:
但湖南省岳阳县洞庭人民公社社员反映,白江猪(既白鳍豚)每年春末夏初,不管在岳阳以下的长江江面或洞庭湖口,以至于所注入洞庭湖内的各大河、小河,从没有见到过它的行迹。至于它到底在何处繁殖,这点不明白。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养鱼场的职工根据对长江中游洪湖县燕窝地段江面所捕获的17头白鱀豚的测量,获得了11头雄性白鱀豚体长平均为1.64米,体重平均为57.8公斤;6头雌性白鱀豚体长平均为1.54米,体重平均为49.5公斤的科学数据。更令人惊讶的是,为了查明白鱀豚的食性问题,邢湘臣在1962年至1964年三年中,曾先后在湖北省的新滩、燕窝及湖南省城陵矶等地段长江中游的江面上,共捕获了33头白鱀豚并剖检其胃!详尽地列出从中发现的11种鱼类及所占的比例,并列出白鱀豚从1月到12月各月食量的详细统计表。他还从剖检中找到菰以及一些水生昆虫遗骸和多种大型浮游动物,得出对白鱀豚食性的结论:
由于月份的变迁,它的食性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及初夏(1-4月)几乎全部为动物性食物,而冬季(10-12月)则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间有,但动物性食物仍占多数。由此可见,白鳍豚主要吃动物性食物,鱼类是白鳍豚的主要摄食对象,特别是中、上层鱼类居多。
在这位养鱼场职工的报道结尾,是一段非常珍贵的资料:
关于白鳍豚的生活习性,据洪湖渔民反映,它对预报天气十分准确,故又叫“拜江猪”。每当春季和初夏、西北风或北风紧时,它就逆水上溯到上风岸,并时时露出水面,有此情况,天气即将变化,或有暴雨来临。笔者也曾于1964年4月7日中午在湖北省燕窝的长江中游水面,发现白鳍豚时而出没水面,结果不出一小时,即一阵暴风来临,这可能与当时气压低和它需多呼吸有关。
这是迄今我们能够查阅到的关于白鱀豚预报天气行为和现象的首次科学报道,也是第一次对长江沿岸民间的“白鱀女神”传说和崇拜信仰的科学解释。
邢湘臣在三年中捕获并解剖33头白鱀豚说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长江中白鱀豚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
复旦大学生物系黄文几等学者从1959年至1964年对江苏省包括上海地区的野生哺乳动物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并于1965年发表“江苏省哺乳动物调查报告”,其中包括了白鱀豚及分布记录:
水栖种类——已发现的有江豚、黑海豚、尖咀海豚、白鳍豚和鳍足目的李氏海豹。
……
水栖类群中的鳍豚科和海豚科主要出现于长江及长江口,有时在黄浦江也能发现到。
其中的“鳍豚科”只有白鱀豚一种,但“有时在黄浦江也能发现到”的包不包括白鱀豚?表述中没有说清楚。从现有资料分析,黄浦江是没有白鱀豚分布的。
虽然国家级的《动物学杂志》发表了康定星和邢湘臣这两位业余科学爱好者对白鱀豚的报道,但并没有因此引起中国科学界的关注。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