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958年:中国青年学者第一次关注白鱀豚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36
上
1958年:中国青年学者第一次关注白鱀豚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兽类区系资源调查,在分类学上发表了许多地方兽类调查报告,发现了不少新物种,兽类的生态学与生态地理学取得长足的进步。
长江中的白鱀豚也隐隐约约出现在中国科学家们的视野中。
1953年,王丕烈在《生物学通报》发表“我国的鲸族资源”一文,在介绍鲸的分类中的“恒河海豚科——淡水产海豚类”时,第一次提到了白鱀豚的学名“Lipotes”,但将其翻译为“中国海豚属”。也许这个中文名有点模糊,又没有相关资料,所以并没有引起动物学界的注意。
1954年初,生物学家薛德焴在10年前出版的《世界哺乳动物志》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172种,分别记其形态、生态、习性、繁殖和对人生的关系;尤其是我国特产而与学术上极贵重的、及有经济价值的种类,靡不尽量收容”,仍然由新亚书店出版了《代表性的哺乳动物志》。在这本专供中小学生物学教师和大专学校修习动物学的学生在教学时参考用的科普著作中,原书的“恒河海豚科”被改为“淡水海豚科(Platanistidae)”,而在原书介绍的唯一一种 “恒河海豚”之前增加了另一种淡水豚,即中国特有的“白鳍豚”!中国的生物学家第一次对“水中国宝”作了如下介绍:
这是1918年发见的新属新种,产于湖南的洞庭湖及其湖口附近。体长约2.5(m),重297磅,吻部比恒河海豚的更细而长,各颚约有33对的齿,齿的基部扩展,皮色上面是蓝灰色,下面是白色。鼻孔纵裂,略成方形,位于头的左侧。背鳍相当大,和身体后部连缗不分。胸鳍短而阔,后端呈钝形。眼小而退化,几乎看不见,用长嘴在泥中探食鱼、虾,据解剖报告,胃中有许多鲶的骸骨。颈椎大,个个分离。夏天湖水多时不易看见,冬天减水以后,常见三、四头或十头左右在浅水沟中游泳。据当地居民说:晚春水涨时,溯澄清的小流而在该处交尾。
更令人惊讶的是,薛德焴先生这本科普著作在原作彩色图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彩图,其中竟包括一张“白鳍豚”!这是迄今见到的全世界第一幅公开出版的白鱀豚彩色图画,采用了水墨画形式,很有中国画的韵味。绘图的作者为陈伯里、胡成有,他们是依据什么画的不得而知,但画中的两点不足,一是眼睛太大了,二是尾鳍并非水平状而成了鱼鳍形状,据此分析当时没有条件见到白鱀豚实体,能画成这种水平难能可贵。这幅彩图创造了白鱀豚文化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之最。国人终于从书上见到了始终充满神秘色彩的白鱀豚。
全世界第一幅公开出版的白鱀豚彩色图画
绘图:陈伯里
引自薛德焴《代表性的哺乳动物志》新亚书店1954年
1955年,郑作新编著出版《脊椎动物分类学》,在“鲸目”“须鲸亚目”“鳍豚科”下用一句话介绍:“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棲于洞庭湖及湖口附近。”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收入白鱀豚的动物分类学专著。
但同年,由谭邦杰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哺乳动物图鉴》出版,在这部“尽量多选中国特产或也产的动物;即使找不到图,也要在解说文中多予介绍”的大型工具书中,竟然没有白鱀豚!可见当时的科研信息传播渠道受到很大限制。
也是1955年,我国成功饲养国宝大熊猫。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南京郊区附近的长江中,一条1.5米长的“大怪鱼”自己钻进了鱼网,被渔民捕捉。几位渔民壮着胆子给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打电话,问要不要这条“大怪鱼”?“大怪鱼”马上被生物系的教师用手推车拉了回来。经过一番辨认,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没有见过的海豚,便很快把它制成了一个标本。教师们都各自忙自己的事去了,这个硕大的标本被冷落在生物系的一间空房里。第二年,该系青年教师周开亚从云南考察归来,对这个从没有见过的水兽标本产生了极大兴趣。他抱来参考书,经过仔细研究,结果令人颇感意外:这个标本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白鱀豚!
周开亚最早报道南京发现的白鱀豚标本(1956年,藏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哺乳动物的鉴定,主要根据骨骼,特别是头骨的形状和牙齿。此“怪鱼”的头骨后缘方形,鳞骨颧突特别强大,上下颌延长成狭长的喙;齿锥形,齿根侧扁,每侧上下颌有齿30余枚;体长达两米,狭长的喙的前段略上翘,蓝灰色的背部,背鳍低长而成三角形……文献上记载的“白旗豚”的外形与骨骼性状,与我们学院的那条“怪鱼”标本完全相同,它就是白鱀豚。
但国外所有的权威文献及参考书上,都明明记载白鱀豚的分布仅限于洞庭湖及附近的长江中游,而眼前的这个白鱀豚标本却来自长江下游的南京段,这让当时只有25岁的周开亚感到非常困惑:这是一次偶然现象,还是国外文献记载有误?周开亚着手探询正确答案,他从科学文献中发现了新的线索。美国科学家苏华贝(Sowerby)1923年提到,在前上海亚洲文汇博物馆内,藏有采集日期与地点都不明的白鱀豚头骨标本。在1956年复旦大学第三届科学讨论会上发表的上海虎丘路博物馆兽类标本的鉴定报告中,也列有白鱀豚,但同样没有提到标本的采集地。为探个究竟,根据这两个重要线索,周开亚专程到上海访问了虎丘路博物馆,得到明确答案:这个博物馆收藏了2件白鱀豚标本,均系在上海附近购得,时间分别是1953年秋和1956年冬。这个调查结果让周开亚兴奋不已!
就好象有神相助。1957年8月13日,还是南京市渔民合作社的渔民,又在浦口轮渡码头附近江段中捕获一头白鱀豚,这是一头长2.06米的雌性豚。周开亚在对这头白鱀豚进行解剖研究之后,根据充足的证据,于1957年11月23日撰写出题为“在长江下游发现的白鳍豚”的报道,很快被国内权威的《科学通报》发表在1958年第1期上,这是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对白鱀豚进行的科学报道:
这二条白鳍豚,体呈纺锤形,吻极狭长,吻基部有圆形隆起,头圆形,背鳍低长而成三角形,位居体背中部之梢后处,胸肢呈鳍状,其长约为最大宽度之1.7倍,尾柄短,尾鳍水平、叉状,眼极小,鼻孔纵形,开口于头顶之左侧,有一瓣可供启闭,新鲜时,体之上部浅蓝灰色,下部白色。
冬季采到的雄性标本,脂肪层厚,全长仅1.5公尺左右,体重达72公斤。夏季采到的雌性标本,身体消瘦,脂肪层薄,全长2.06公尺,体重仅55公斤。
头骨后缘方形,鳞骨颧突特别强大,上下颌延伸成狭长的吻,微向上曲,牙均呈锥形,牙根侧扁,全部颈椎骨均分离而未愈合。
周开亚在这篇科学报道中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修正了国际动物学文献一处延续了40年的错误:
由是证明,白鳍豚的分布应由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长江中游,向东扩展到南京——上海附近的长江下游,并可在南京、上海的哺乳类区系中增加一稀少的种类。
周开亚1958年发表的这项白鱀豚研究成果,第二年就被收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与中国昆虫地理区划(初稿)》中:“(华中区)长江中下游有世界著名的水棲哺乳动物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和江豚(Neomeris phocaenoides),前者即在洞庭湖发现,最近还在上海、南京一带获得,是我国的特产。”白鱀豚在国内首次被冠以“世界著名”的客观评价。
2004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的《中国动物志·兽纲·第九卷·鲸目·食肉目海豹总科·海牛目》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最权威的中国海兽专著的作者就是周开亚教授。周教授在鲸类研究方面的造诣,无疑开始于1956年他对白鱀豚的这次慧眼发现。
八秩华诞庆祝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资料来源:阳光网
这期《科学通报》传到国外后,被许多学者认为已经消失了的白鱀豚,再度引起国际海兽学界的注意。遗憾的是,当时国内“野生动物保护”还没有提上日程,周开亚对白鱀豚的初期研究,虽然给动物学文献修正了一处失误,但在当时还仅仅是这位青年学者从个人专业兴趣出发,对“水中国宝”白鱀豚的一次偶然关注而已,并没有继续关注研究白鱀豚。
新中国刚刚迎来十周岁生日,中国科学界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难免顾此失彼,对白鱀豚仍然“不识庐山真面目”。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