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5、1930年代:中国科学界与白鱀豚相见恨晚

(2015-01-27 21:20:14)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35

 

 

 

 “长江女神”传奇

 

 

1930年代:中国科学界与白鱀豚相见恨晚

 

中国科学界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白鱀豚的?

这是一个至今还从来没有见过公开报道,也很少见过相关资料的空白点。

1934年,上海新亚书店出版由薛德焴、缪维水编著的《世界哺乳动物志》,这是迄今查到的我国较早出版的有关哺乳动物的科学文献。该书在序中介绍,“集世界最著名的代表的哺乳动物170种依分类的次序,详细记载。”其中第九目就是“鲸类”,共介绍了世界47种鲸豚;4科中就包括“恒河海豚科”(即淡水豚科),并较详细地介绍了“恒河海豚”:

 

本种栖于印度的恒河和其他的大河中,长七、八尺,和海豚区别之点,在有短的颈部和肋骨并不连接,仍似陆上动物,个个是游离的,体带黑色,脊椎仅胜(原文如此)痕迹,眼亦退化如盲,有长的嘴,上下颚各侧具齿约三十个,幼时锐尖,年老则磨减,食鱼类和甲壳类等。

 

这应该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第一次对淡水豚的科学介绍,但遗憾的是介绍的并非我们国家所特有的白鱀豚。令人惊奇的是,书中还附有一张恒河豚的彩色插图,这在当时应该也是比较稀罕的。也就是说,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科学界虽然已经获得了比较详实的恒河豚的科学资料,却还不知道中国自己的白鱀豚!

 

 35、1930年代:中国科学界与白鱀豚相见恨晚
35、1930年代:中国科学界与白鱀豚相见恨晚
               

            资料引自:薛德焴、缪维水编著《世界哺乳动物志》

上海新亚书店1934

 

 

1936年,北洋图书社生物丛书部出版张春霖著《脊椎动物分类学》。中国早期著名生物学家周汉藩为该书作的序中高度评价说,作者“遂以多年调查研究所得者都数百种,编成是书,实为空前之巨著,而我国之有国产之脊椎动物学要自张君始矣……是书不仅为大学生及中学校各教师之研究津梁,且有俾益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凡有研究斯学兴趣者,不可不人手一编。”作为第一部研究中国脊椎动物的科学文献,书中记述“鲸目”部分比《世界哺乳动物志》资料更为系统,在国内首次分列出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而在“齿鲸亚目”中所列的3科中,仍然没有白鱀豚。

同年,英国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出版由苏华贝编著的《Guide to the Shanghai Museum,翌年出版由戚铭远翻译的中文版《中国博物学:上海博物馆指南》,在这本指南中,第一次出现了白鱀豚的中文译名,而且同时出现了三种译名,即“白翅海豚”、“白翅海猪”和“白翅鲸”。从同一本书出现三个译名分析,译者当时对白鱀豚并没有具象的了解,而是按字义直译,译的过程又比较随意。同时由于这本书只是参观指南的性质,在科学界显然没有引起关注,所以白鱀豚这三个最早的中文译名都没有传播开来。尽管如此,这是白鱀豚科学史中不该遗忘的一段历史。

1921年,美国中亚考察队支队长波普为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获得世界第一个白鱀豚完整骨骼标本。1940年代,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制作了与原物一样大小的白鱀豚标本模型,悬挂在海洋生物大厅的天花板上公开展出。1945年,中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曾到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做访问学者,天天在此作研究工作。他在回国后发表的“记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一文中曾写到:“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虽比较为后起之秀,然以历任者之得人,与其丰富之财力,在世界各处,广事采集……以中国而论,彼曾以中亚科学考查名义,在19201930年间往我国各处采集。如福建等省之现代动物,四川之更新纪化石,云南之第四纪化石,长江中游之石器,蒙古等地之恐龙、哺乳动物等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考古遗物等,收藏之富均为世界其他博物馆所不及。”或许是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总数超过30万件的脊椎动物标本太海量了,或许是当时的白鱀豚太默默无闻了,以至当年的杨钟健先生虽然在这里进行长时间研究,却与来自祖国的这个“水中国宝”失之交臂!否则,中国科学界将至少提早10年认识白鱀豚。

 

 

35、1930年代:中国科学界与白鱀豚相见恨晚

 

1940年代,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海洋生物大厅

公开展出与原物一样大小的白鱀豚标本模型

资料提供: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

 

直到1948年,正中书局出版郑作新编著的《脊椎动物分类学纲要(大学用书)》。在这部“书中所引之例除极少数者外,悉属国产”的教科书中,我们才第一次见到“白鳍豚”的名称!在该书的“目十二·鲸目”、“亚目三·齿鲸亚目”栏下共列出3科,即:抹香鲸科、海豚科、鳍豚科;而在“鳍豚科”下只有一属,即:“白鳍豚”。

也就是说,在白鱀豚被国外动物学界发现和命名整整30年之后,中国科学界才从国外科学文献中知道了本国特有的白鱀豚!

这本书也是第一次将“白旗豚”的外文名字翻译为“白鳍豚”。但也仅此而已。除了“白鳍豚”的名字和所属的分类位置,我们还见不到哪怕一句话的介绍。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