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1、霍依最早对白鱀豚的生态观察报道

(2014-12-21 07:03:57)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悲情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31

 

                                          

 “长江女神”传奇

 

 

霍依最早对白鱀豚的生态观察报道

 

 

采集白鱀豚模式标本的霍依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在波普看来,“这个男孩却是个天生的博物学者”,“他的体力和精力超常”,并“紧紧地沿着他的发现给他指出的道路走了下去”。

“天生的博物学者”霍依成为国外最早对白鱀豚进行形态和生态观察的人。他在191688日写给史密森学会的第一封信中,就对这个当时还被称为“像海豚的动物”作了一些直观的描述:

 

在中国洞庭湖射中的海豚

 

长度——       7英尺6

颈椎——       7个单个骨头

总颈椎数——     45

色彩——       背部——蓝灰色  肚皮——白色

眼睛——       非常小

耳朵——       像针刺

喷气孔——      在深度1英寸时分为两个通道

鼻子——       长而细

牙齿——       129,上颌65下颚64

当被射中时,它哭了,声音像水牛牛犊。

 

霍依在1916828日致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助理Rathbun先生的信中,第一次介绍了一些有关白鱀豚习性的情况:

 

据我所知,只在洞庭湖的入口处可见到成群海豚。在冬季时,湖面水位低,在上述地点能见到大量的海豚。一般都会有34只成群,但偶尔数目可高达1012只。它们经常会被发现在浅水泥浆中寻找鱼吃。被我射中的海豚,胃中有约2夸脱的鲶鱼。夏天时海豚完全从上述地区消失。当地人说,在暮春,当湖水升高时,海豚会逆游到汇入洞庭湖的清亮的小河渠道中。这些小河道是其繁殖的地方。虽然我在中国生活了好几年,但除在洞庭湖及其入口周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海豚。

 

1923年,已经被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聘为标本采集员的霍依在《中国科学与艺术》杂志上发表的“洞庭湖里的白旗豚”一文中,第一次对白鱀豚的生物特征作了科学描述:

 

白旗豚,科学界称之为“Lipotes vexillifer”,皮肤为淡蓝灰色,远处看近于白色。在身体靠后的背上长有很突出的三角鳍,中文名字白旗豚就来源于此。嘴很长且长满利牙,头比嘴高出很多,其后有一个大洞,眼很小,其尾与其他豚类相似……白旗豚的嘴有明显的向上的曲线。

 

霍依在该文中也对白鱀豚的生活习性作了首次报道:

 

习性:到我做好了第一个标本为止,对白旗豚的习性还为知很少。我曾经常看到这种豚和黑色的江豚。经观察,这种豚往往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在洞庭湖的出口处,那里水比较浅,而且湖底有很多泥。很明显,白旗豚是以吃湖底泥中的鱼为生。我在捕获的白旗豚的肚子里发现了2个夸脱重的象鳗鱼一样的鲶鱼,这种鱼就生活在湖底的泥里。可以看出,白旗豚的嘴和牙的特别形状与它们在泥中挖食鲶鱼有关。这和其他的江豚不同,后者是在流动的清水河流中抓鱼吃。

一般讲,白旗豚成群活动,少的10只,多到15只。它们出现的地方,水会被搅得很混。夏天,当湖水水面上升到高位时,白旗豚就会消失。当地人说,它们那时是到上游的小溪里产仔。事实上,在五月份时,我在上游的小溪中见到过白旗豚,这证明当地人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从来没有在清水或远离湖口的地方见到过它们。当地的老百姓讲,夜里湖面上可以听到特别的声音,它们是白旗豚发出的。从我捕获的白旗豚发出的声音看,这可能是真的。

 

 31、霍依最早对白鱀豚的生态观察报道

       霍依在美国《The 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rts

     杂志发表的“洞庭湖里的白旗豚”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提供

 

 

看来,霍伊的确是个“天生的博物学者”,他从19142月偶然捕猎到白鱀豚至19168月前返回美国这段2年多的时间中,非常有心地对这种还未知其名的神秘动物进行了一番习性生态调查,对一个刚刚成年的大男孩来说,真是难能可贵。当然,霍伊对白鱀豚习性的观察报道显然带有道听途说或揣测的成分。比如他认为白鱀豚只生活在洞庭湖及入江口一带,在夏季完全消失;还认为白鱀豚以吃湖底泥中的鲶鱼为生,等等。1978年以后中国科学家开展系统的白鱀豚科学研究证明,霍伊的这些报道并不准确或是错误的。但作为一个热爱生物科学的青年人,霍伊最早对白鱀豚进行的生态观察开启了人类科学研究白鱀豚的大门,功不可没。他的这些报道成为米勒等著名学者了解研究白鱀豚生活习性的唯一来源,并被国外文献以及我国早期白鱀豚研究文献经常引用。

霍伊的人生也与中国的白鱀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在1923年发表的“洞庭湖里的白旗豚”一文中写到:

 

有时候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1914年的冬天,我在中国的洞庭湖中捕获到了一只白旗豚,这件事就改变了我的生活。

……

他(米勒)为我在美国生物普查机构里谋得了一个工作,在那里我得到了收取标本的基本技术培训。一次大战时期我应征加入了美国海军,但很快就被博物馆召回参加了去澳大利亚的考察队,在那里一直待到去年五月。

 

霍伊不幸在澳大利亚患上寄生虫病而英年早逝,年仅20多岁。“洞庭湖里的白旗豚”一文应该是霍伊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科学报道,而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重回白鱀豚的故乡。正如波普所说:“如果霍依活着返回中国及对白旗江豚的生活史进行彻底的研究,他会写出史前江豚习惯的有价值文献……但命运并没有给他较多的偏爱”。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