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西方科学家对白鱀豚的早期研究成果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悲情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32
上
西方科学家对白鱀豚的早期研究成果
20世纪20年代国外生物学家根据先后采集到的3个标本对白鱀豚进行了早期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为白鱀豚定名的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博物馆动物学家米勒,无疑是研究白鱀豚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学者。据维基百科提供的资料,格里特‧史密斯‧米勒(Gerrit Smith Miller, Jr. 1869年12月6日 -1956年2月24日),189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98年担任美国华盛顿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哺乳动物馆助理馆长,1909年被提升为馆长。1940年他成为美国史密森学会生物学所的助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米勒对中国产的兽类动物有不少研究,所涉动物包括金花鼠、松鼠、各种田鼠等小型兽类,也有一些较大型的食肉动物和狍子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对中国白鱀豚的开创性研究。1916年,时任美国华盛顿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哺乳动物馆馆长的米勒以霍依采集到白鱀豚1个有缺损的头骨和7块颈椎骨标本为基础,从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其骨骼、牙齿位置等方面作了综合且详细的研究。1918年,他在史密思研究系列文集第68卷第9期发表了著名的研究论文,题名为“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A new river dolphin from China", Smithsonian Miscellaneous Collections, Vol.68, No.9),确认白鱀豚是独特的动物新种,并为其进行了命名和首次科学描述:
与人们预期的相反,这种鲸目动物(cetacean)不是华白豚(Sotalia chinensis)。它是亚河豚科(Family Iniidae)一种变异的鼠海豚(anomalous porpoises)。在中新世(Miocene)和上新世(Pliocene),这种江豚很具代表性和有着广泛地分布,这类动物现在几乎已经绝迹,已知它们现有的残存者仅有两种:亚马逊河(the Amazon)和奧里诺科河(Orinoco)的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和长江中的这种江豚。对这种中国的江豚可以按如下进行命名和描述:
白旗豚属,新属(亚河豚科)〔LIPOTES
gen. nov. ( Iniidaea〕
模式标本.——白旗豚,新种(Lipotes vexillifer,sp. nov .)
“A new river-dolphin from China”
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提供
引自米勒“A new river-dolphin from China”
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提供
引自米勒“A new river-dolphin from China”
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提供
引自米勒“A new river-dolphin from China”
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提供
米勒于1923年在史密思研究系列文集第76卷第5期发表的另一篇“鲸目动物颅骨的伸缩”研究报告中,又对白鱀豚的颅骨作了深入报道。米勒的这些研究为后来的白鱀豚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白鱀豚科学研究的开始,并使得白鱀豚科学研究有据可查。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科学家对白鱀豚的研究,主要都参考引用米勒和霍伊的早期研究文献。
波普在1940年出版的《中国的动物新领域》(China's Animal Frontier)一书中对“白旗海豚”也有一些观察记载:
我的标本眼睛很小,仅象一个手指甲大小,已发生明显退化;霍伊观测标本“在浅水泥滩里忙活着捉鱼”表明这种江豚是一种江底觅食物种,其视力非常差。它的变细的吻部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捕鱼器”,以鱼为生的其他哺乳动物和许多爬虫也有着类似的吻部。
波普1940年出版的《China's Animal Frontier》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提供
英国南甘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由于获得了世界第一个白鱀豚完整尸体,该馆的欣顿和派克拉夫特在世界上首次对冷冻处理的白鱀豚尸体进行解剖研究,然后又深入研究了其骨骼标本。两位科学家当然对这个天赐良机再清楚不过了,他们“在解剖白旗豚以后,甚至在解剖白旗豚时”,为自己的一些新发现而欣喜若狂,以至在发表全面研究报告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在当年的《自然史记事和杂志》上提前发表了一篇正文前说明,在白鱀豚形态学和分类学方面作了一些新的详细报道:
在解剖鼻孔时,我们发现其皮下鼻孔裂缝两侧各有一个大型浮骨,这对浮骨对喷水孔起防护作用,一起形成后唇。这些浮骨内缘被嵌入鼻孔周围的纤维组织内。每个浮骨都有缩肌和伸肌相连;缩肌来自于上颌骨切迹后面的面嵴,伸肌来自于上颌骨切迹邻近。每个浮骨前端与纤维垫紧密相连,形成鼻孔前瓣,每条伸肌都有纤维伸入该纤维垫。当回缩浮骨时,浮骨向前岔开,与前瓣一起向后移动,它们的相对边缘紧密接触,把喷水孔紧紧地封闭。
喷水孔两侧各伸出两对皮下气囊,前面的一对在浮骨背侧,后面的一对在浮骨的腹侧。在该部位两侧之间呈现明显的不对称……通过这些描述,右侧的变化比左侧明显得多,以至我们也许可以说,白旗豚同时给予我们两个不同的进化阶段。
上面描述的浮骨可以代表了骨性面罩的早期发展,恒河豚异常的面部结构代表了这一发展过程的顶点。通过具有这样结构的双数退化器官,白旗豚正在处于向恒河豚进化的途中,并与后者的关系比其它任何属都较紧密。
当与恒河豚相对比,白旗豚的胃的形状也是非常原始的,肌胃与恒河豚和其它海豚相当第二室的部分广泛汇合。
但由于欣顿和派克拉夫特在完成了白鱀豚解剖研究之后,马上又接手新的研究工作,使他们没有时间发表原来计划的完整报告“白旗豚属的亲族关系”(Affinities of the Genus Lipotes)。直到14年之后,欣顿才在1936年8月出版的《伦敦林奈学会会刊》上发表了“淡水豚白旗豚及其同类解剖学上一些有趣的特点”研究报告。所谓“有趣的特点”是指“白旗豚过度的不对称”:
白旗豚以其过度的不对称著称,其右侧明显地发育过度。这种不对称在该动物的前视图中非常明显,其面部非常扭曲,以致白旗豚成了鲸目动物中最丑的一个。它的鼻孔不象亚河豚、弗西豚和大部分的其它海豚那样呈横向新月形,而是呈纵向长方形,并向左侧推挤……白旗豚的气囊介于弗西豚的正常状态和恒河豚的高度专化状态之间。不对称的惊人证据不仅见于气孔囊的解剖方面,还见于该动物的全身……可以说是在它的包壳里面,全身都是扭曲的。
白旗豚的气孔囊是极为有趣的。如同普通的海豚(例如斑纹海豚),白旗豚有两个活瓣(深部和表层瓣),其侧面憩室或者气袋向外进入皮下组织或扩张鼻肌两层之间。白旗豚的右侧活瓣和气袋获得明显的发育,但是左侧气袋很小,仅留有残迹。表面活瓣受一对特别的“骨”控制,这些骨即使没有真正地骨化,也是由致密纤维组织所组成的,并通过专门的伸肌和缩肌发挥作用。这些“骨”的内缘进入鼻孔周围的结缔组织,但是它们的外缘呈游离状态,能尽可能地进行运动。当收缩时,这些“骨”用来紧紧地封闭鼻孔,使整个器官闭锁。气袋位于这些“骨”之下,为了受到“接纳”,这些“骨”深深地“嵌入”腹面。
结束白旗豚身上的工作后,作者有机会解剖了弗西豚(Pontoporia)。在该属中,气孔囊的结构基本上也是相同的,活瓣、气袋和有着特殊伸缩功能的浮骨都也见于白旗豚,但是其发育不如白旗豚,也没有白旗豚的不对称性。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