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当代学者对“鱀是鱁”的考释

(2014-10-10 21:07:29)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0

 

 

 “长江女神”传奇

 

 

当代学者对“鱀是鱁”的考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围绕“鱀是鱁”,历朝历代文人学者见仁见智千百年,直到今天也没有结束。为了便于对古字“鱀”的理解,特摘录当代学者对《尔雅释鱼》“鱀是鱁”的解释或考释,以有助于读者了解和阅读。

 郭郛等著《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对《尔雅释鱼》的解释:“鱁是鱀的异名”。

  徐朝华校注《尔雅》:“鱀音ji,鲸类动物。又称鱁(zhu),白鱀豚。皮肤光滑细腻,胎生。肉可食用,脂肪可炼油。”

西南师范大学李海霞教授著《汉语动物命名考释》一书对“鱀,是鱁”作了颇有新意的考释:

 

  jì

    [释名]  鱀:模拟其叫声。白鳍豚善鸣。◆鱀,《中国保护动物》:“(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一对功能奇特的气囊和一个似鹅头的喉,没有声带,但能在水中发出‘的答’、‘嘎嘎’和哨声等几种不同的声音,用它来回声定位。”鱀,上古与概、溉同声符,读音近似‘嘎’。

  

是鱁

    [释名]  是:犹是(直)、谛、徥,延长义,白鳍豚身体长大。◆是、谛、徥,上古音禅母支部。是,《说文是部》:“是,直也。”又《言部》:“谛,理也。”直和条理都与长义有关。徥,苗条。《方言》卷二:“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细而有容……或曰徥。”本组字与豕、矢、尸等有密切联系。

    [释名]  鱁:犹轴、竹、髑、椟,圆物。白鳍豚横截面肥圆。◆鱁、轴,上古音定母觉部。竹,端母觉部。端定旁纽。髑、椟,定母屋部。屋觉旁转。轴,贯穿两个车轮的圆木杠。《周礼考工记輈人》:“轴有三理。”《说文车部》:“轴,持轮也。”竹,圆柱形。《周礼春官大师》:“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白魥jì、白鳍豚

    [释名]  白魥:白,相对色。白鳍豚“背面淡蓝灰色”,与江豚比较色浅。魥,鱀之近代音。豚,肥如猪。今亦叫白鱀豚,又讹作白鳍豚。

  

中国古代先民通过感官和心智活动,对客观事物对象进行命名,而动物命名是历史最悠久、范围也较大的领域之一。根据李海霞教授进行的有趣研究,古人命名取象体现出视觉优先,听觉次之的规律。人们更多通过对动物的形体、文色、性态和动作等视觉感知给动物命名;视觉感知中又以动物形体优先,形状、大小通常是区别动物的首要外部特征;而在形体感知中又体现出圆形优先的规律,因为在几何形状中,圆形最简单、最完美、最具有包容性,华夏先民认为天地起源于形似鸡蛋的混沌,连炎黄始祖盘古、女娲都是圆形物。“鱀”的别名“鱁”就是根据白鱀豚肥圆的形体命名的。同样,鸣声是动物最外层的特征之一,也是人们命名最便捷的音义来源。“鱀”就是模拟白鱀豚叫声命名的。鱀,上古与概、溉同声符,读音近似白鱀豚的叫声“嘎”。

孙斌来教授在“谈谈珍稀水兽白鱀豚的命名问题”一文中对《尔雅释鱼》“鱀是鱁”作了另一番考释:

 

黄焯《经典释文汇校》:“鱁,本亦多逐。”《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郭璞《山海经传》:逐,“即豚字。”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此经之逐,当读为豚。”可见,《尔雅》是把“鱀”解释为“豚”的。《经典释文》:“鱀,其冀反,《字林》作鱁,音既,云胎生鱼。”《广韵》:“鱀,鱼名,鼻在额上。”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养有白鱀豚,胎生,头部上面有一个呼吸孔。两相对照可知,古文献中的“鱀”就是现在的白鱀豚。

 

 

 

悬疑:白鱀豚文化史可上溯至六千年前?

 

 

《尔雅》记载的“鱀是鱁”,成为中国2000年白鱀豚文化史的源头。但《四川文物》刊登的“三峡地区古代渔猎综论”一文,却差一点修改了这个结论。

据该文介绍,远古洪荒时代,长江三峡地区的原始先民处在锄耕农业尚不发达的阶段。在六、七千年前的三峡先民生活中,渔业、狩猎、采集三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占相当重的地位。现代考古材料揭示,在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大溪文化层、屈家岭文化层都发现有大量的鱼骨、兽骨,有的鱼骨坑深达1米多,坑口长达2.6米,坑内鱼腮骨成堆成片堆积,显然是原始先民熟食之后废弃的垃圾坑。接下来的原文是:

 

经专家鉴定,鱼骨的种类有:鲟鱼、草鱼、鲤鱼、青鱼、鲢鱼、鲫鱼、团头鲂、铜鱼、鲍鱼、白鱀豚、鳙鱼等。其中最多的鱼种是草鱼、青鱼、鲢鱼、鲤鱼等。

 

白鱀豚的遗骨赫然出现在三峡新石器时代的鱼骨坑中!

不妨先了解一下文中所述及的大溪文化。大溪文化是1958年首次发现于四川省巫山县(今属重庆市)大溪而命名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和川东地区,距今有60005000年左右的历史。在三峡地区先后发掘的大溪文化地层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宜昌中堡岛遗址。中堡岛位于长江西陵峡境三斗坪镇原址之西1公里许,全岛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00-400米,四周为砂石堆积的河漫滩,南侧近山,中隔一条宽约数十米的江汊,北临长江主航道;中部隆起而平缓,其上竹树葱茏,远视如一座堡垒,故名中堡岛。但如今这里已经矗立起“当惊世界殊”的三峡大坝,以上描述已成历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长江水库考古队在中堡岛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979年,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首次联合发掘出土大量鱼骨、兽骨及渔狩工具。1985年,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单位在中堡岛进行大面积发掘,同样亦发现大量鱼骨、兽骨及渔猎工具,其中一条完整鱼骨遗骸,长达近1米。1993年第3次大面积发掘,又发现5个鱼骨坑。白鱀豚的遗骨也应该出现在中堡岛新石器时代的这些鱼骨坑中。而上个世纪70年代,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曾在长江中下游首次进行的白鱀豚分布调查中确认,莲沱、黄陵庙有过白鱀豚分布记录,三峡地区原来也是白鱀豚的家园。如果把这个结论与中堡岛的考古发掘结果以及作者的这篇文章联系起来,自然就会得出一个新结论:早在6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三峡先民就与白鱀豚有了“亲密接触”。果真如此,中国白鱀豚文化史的源头就不是2000年前的文字记载,而应该是6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白鱀豚遗骨记录!

遗憾的是,将白鱀豚列入专家对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鱼骨种类鉴定的名单,是作者撰写该文时的一个疏漏。专家对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鱼骨已经进行的鉴定并没有确认包括有白鱀豚的遗骨,而大量的遗骨还没有进行鉴定。作者在后来发表的文章中对此已经作了纠正。

尽管如此,这篇文章的疏漏却给了我们一个提示:白鱀豚是长江最早的原住民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发掘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证明,华夏先民与白鱀豚同饮一江水的历史源远流长。事实上,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中有关动物骨骼的详细记录并不多,而且大多都十分简略。但愿不远的将来,也许会有新的考古发掘发现,真的证明白鱀豚文化史的更早源头。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