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追思(中)

标签:
淇淇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天堂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天 堂 的 追 思
二、淇淇之盛放:生如夏花 美如名画
淇淇真是福大、命大、造化大。1982年冬,有一次武汉气温骤降20度,异常寒冷,当时的露天饲养池非常简陋,水生所饲养的第二头白鱀豚“容容”不幸被活活冻死,而淇淇又一次挺住了。上个世纪我国先后饲养了7头白鱀豚,时间最长的“珍珍”活了911天,最短的“苏苏”仅活了17天!唯有淇淇生活了23年,成为世界人工饲养淡水豚中为数不多的“老寿星”。著名白鱀豚专家刘仁俊回顾淇淇非凡的一生时不胜感慨:“22年,对人来讲不算什么,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可对白鱀豚来讲,特别是对人工环境下饲养的淇淇来说,22年的风风雨雨确实很不容易。”
淇淇来时刚两岁左右,体长1.43米、体重36.5公斤,还是一个小“男童”。当科研人员第一次把淇淇从水中抱起放到担架上进行体检时,小家伙紧张地直哆嗦。体检结束后,科研人员们都乐了,原来,淇淇的体温36度,心率每分钟86~100次,生理指标真的和一个小男孩差不多。在科研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淇淇8岁时便成长为一个体长2.05米、体重125公斤的大“男生”。它有着流线型的丰腴体态,凝脂般的细腻皮肤,微微上翘的长吻和三角形背鳍,配上晶莹剔透的灰白色彩,在水中的身姿潇洒自如,神态聪颖乖巧,透着一股高贵典雅的气质。用现在的流行语来描述: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高富帅”!
与淇淇朝夕相处19年的张先锋博士动情回忆:“它那种美是你无法用语言去形容的,是一种动态的美,是一种非凡脱俗的美。”淇淇作为“水中国宝”白鱀豚唯一的形象大使,成为上世纪中国最大牌的动物明星,它的倩影频频在媒体上亮相;以淇淇为原型的白鱀豚邮票、纪念币、电话卡、徽章、雕塑、商标等构成了中国一道独特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白鱀豚11次成为国际国内体育盛会、重大体育赛事和各地重大经济、文化活动的吉祥物;淇淇还多次担任《白鱀豚》等科教影视片的主角,两次入选小学教科书。
鲜为人知的是,淇淇还是一位劳苦功高的科研功臣。在淇淇出世之前,我国的淡水豚类研究几乎是一张白纸。因为有了淇淇,人类才得以对“活化石”白鱀豚进行长期的、系统的活体研究,在饲养生物学、遗传学、生理生化学、行为生物学和声学等方面取得丰富的成果。仅以白鱀豚生殖激素研究为例,科研人员需要从淇淇的尾鳍中央静脉采集血样,每次采血从起水上岸到抽完血,淇淇都要配合工作2个小时。为了这项研究,淇淇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中每月都要采1次血样。淇淇为中国淡水豚类研究跨入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国家成就了一批科技人才。著名白鱀豚专家陈佩薰教授评价说:“淇淇是伟大的,如果没有它,我们对白鱀豚的研究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
三、白鱀豚之殇:茕茕孑立 郁郁以终
然而淇淇的一生又是那么孤独、那么可怜。淇淇5岁性成熟后,每年到了发情期都要饱受孤身无伴的痛苦折磨,发情强烈时甚至会绝食。1986年,我国曾成功捕获一头雌性白鱀豚“珍珍”,本计划与淇淇为伴,但未成年的“珍珍”红颜薄命,未及“婚配”便不幸病故。“珍珍”走后,科研人员安装在饲养池底的水监器记录到淇淇在水中一遍遍地发出凄凉悲鸣。据国际饲养海豚的经验,性成熟的雄性豚很难单独养活。但除了和“珍珍”这段短暂的幸福时光,淇淇在人工饲养池里形只影单地熬过长达20多年的漫长岁月。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撰文《淇淇》叹曰:“淇淇独处世间长达二十二年,郁郁以终。洪荒万年,独对穹苍灭绝,谓之大寂寞可也。”
1996年,已到中年的淇淇患上了严重的肝损伤并发高血脂、高血糖症。中科院水生所紧急组织动员国内外一切资源对淇淇进行大会诊。在连续近3个月的紧张治疗过程中,淇淇每天被起水2次,粗大的胃管塞到它的胃里,需要灌进去几大杯水、鱼浆和药,还要打针抽血。由于淇淇皮肤光滑又身长体重,七八个小伙子每次抱它出水都非常吃力。心灵相通的淇淇就会主动仰起头,向泡沫塑料上游,积极配合治疗,参与救治的人们都感动得流下热泪。
淇淇和所有关爱它的人们一起迎来了人类社会的新千年,彼时它的生命旅程也在孤独中走向衰老。2002年7月14日,淇淇悄然沉入池底,孑然一身告别了这个世界。淇淇的去世震动了海内外,唁电电话纷至沓来。新华社报道的用词是:“世界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于今天上午在位于此间的白鱀豚馆去世。”人们就如同失去自己的亲人,失去一位亲密的朋友,失去一位钟爱的明星。淇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已然超越了动物与人之间原有的界限。
淇淇的一生,是旷古烁今、书写传奇的一生,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一生。这最后的22年,在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史上或可称作空前绝后,它记录着淇淇由生至死的悲情之旅,见证着由极度濒危走向灭绝的白鱀豚之殇。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