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追思(下)

标签:
淇淇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天堂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天 堂 的 追 思
四、长江之挽歌:斯豚已逝 生者何为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启动了白鱀豚研究保护工作。1988年,白鱀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国家就这一物种的保护问题制定了原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与繁殖三大措施,并取得一些进展,包括建立了湖北洪湖、湖北天鹅洲、安徽铜陵三个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鱀豚的人工饲养取得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淡水豚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保护白鱀豚的宣传教育,同时积极扩大国际合作。
但国家实施的这些保护措施,却无法适应以“GDP快速增长”为唯一指标的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速度。对渔业资源的过度索取、贪婪的非法渔具捕捞、长江航运的急速扩张、众多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的水体污染,这些通过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所带来的对于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严重后遗症,无情地毁灭了白鱀豚赖以生存的唯一栖息地。长江,不再是白鱀豚的乐园;人类,已成为白鱀豚的天敌!
一个延续进化了2000万年的珍稀物种,由此在短短30年间就迅速滑入灭绝漩涡。1978年,首次调查估计白鱀豚种群数量为400头左右。仅仅过了20年,白鱀豚已不足100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淇淇都是世界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去世后,再没有证实发现过任何一头白鱀豚。2006年,由中、美、英、德、日等六国科学家联合组织的长江淡水豚考察,运用国际先进监测仪器和研究分析方法,在长江中下游进行了3300多公里的科学考察,竟没有发现一头白鱀豚!翌年,白鱀豚被科学界宣布为“功能性灭绝”。
英国《独立报》将白鱀豚列为2007年度最不幸的水生生物。
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白鱀豚灭绝”评为“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之一。
白鱀豚是白鱀豚科的唯一现存代表,它的功能性灭绝意味着生物进化树上一个分枝的消失。这是中国迄今发生的最大、最严重的一场生物多样性灾难,是中国为实现现代化所付出的不可估量的惨痛代价,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损失。
白鱀豚,作为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种”,不幸远逝于长江;同样不幸的是,另一个“旗舰种”长江江豚,目前也已经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中种群数量下降速度最快、栖息地环境最恶劣、生存现状最濒危的物种!根据2006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的数量总计在1200到1400头,只相当于1991年种群数量的一半。而不久前结束的2012长江江豚全流域科考的初步结果表明,江豚种群数量又比2006年下降趋势明显。有专家估计,长江江豚只剩下千头左右,数量远远少于大熊猫。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2012长江江豚全流域科考队总指挥王丁说:“如果没有好的保护措施,15年内可能在野外很难再见江豚。”
长江江豚极有可能重演白鱀豚灭绝的悲剧!
五、天国之追思:忏悔于心 救赎于行
非凡的淇淇生前承载着国人太多的珍爱、喜爱和疼爱,每一个有幸见过淇淇的人都会为它的美丽和友善而惊叹、而倾倒!淇淇甚至影响了许多人的人生选择。笔者就是其中之一,1997年专程到武汉采访时与淇淇的亲密接触,让我成为一名长江豚类保护的忠实志愿者,甘愿面壁十年为白鱀豚“树碑立传”,并通过开博客“淇淇的天堂”、开微博、写文章、组编邮集等方式,为追忆白鱀豚尽绵薄之力。
在去年纪念淇淇离世10周年之际,43万字的拙作《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纪录》如期出版,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这代人、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个完整、详实、有血有肉的白鱀豚,不要忘记祖国曾经拥有过的“水中国宝”。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白鱀豚的灭绝能唤醒中国人对环境和生命的珍爱, 使得炎黄子孙看到昙花一现财富背后永恒的深渊, 避免华夏文明的灭绝, 白鱀豚或可看作是完成了两千万年的自然使命,也算是没有白活、没有白死。
如果这样一场自毁“水中国宝”的生物多样性灾难,都不能引发全社会引发震惊和反思,这比白鱀豚灭绝悲剧更可悲、更可怕!
1914年9月1日,无数美国人曾眼睁睁看着全世界最后一只旅鸽“玛莎”在辛辛那提动物园冰冷的笼子里死去。悔恨莫及的美国人为旅鸽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碑文上写着:旅鸽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
但愿,长江岸边早日矗立起一座白鱀豚纪念碑,这是我们这代人愧对“长江女神”白鱀豚的忏悔和救赎;这是中国痛失“水中国宝”白鱀豚的反思和觉醒;这是中华民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家园的宣示和决心!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