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纪录》序二
(2012-07-10 21:29:03)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长江江豚国宝悲情全纪录序杂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序 二
吴守坚
于江先生邀请我为他的大作《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记录》题序,欣然领命。
可以说,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这次与于江先生的合作事出偶然。今年春节刚过,保育基金收到于先生的邮件,介绍了他面壁十年为“水中国宝”白鱀豚立传的进展和出版遇到的困难,希望获得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的帮助。我们的同事也因此有幸成为于先生的心血之作在境外的第一位读者。同事对我说,她从阅读中深深感受到于先生对白鱀豚的关爱,既日以继夜搜集资料,更以感人的字句呈现白鱀豚的困境,有好几次都看得流泪。在同事力荐下,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决定资助于江先生大作的出版。
虽然这次跟于江先生的合作始于偶然,但观乎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十多年间对长江淡水豚类的关注跟支持,这种合作却有着必然的关系。
时光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海洋公园早就为内地抢救白鱀豚淇淇提供了技术及药品帮助,亦交流了鲸豚饲养及训练的技巧。1992年在淇淇不适时,香港海洋公园动物及教育总监周佐民兽医亲自动手示范进行了白鱀豚灌胃治疗,使淇淇转危为安。同年,香港海洋公园邀请中科院水生所陈佩薰、张先锋两位专家在香港召开的国际水生动物医学会23届年会上作了有关白鱀豚研究保护的报告,并特意用白鱀豚淇淇的照片做为这届年会论文集的封面。1993年,香港海洋公园鲸豚保护基金(即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的旧称)在香港成立,首任基金总监、已故的黎德伟博士在制定首个五年计划时便将保护白鱀豚列为重点,透过加强科研及教育保护淡水豚类,并立刻拨款资助在南京召开保护白鱀豚国际会议,支持内地的白鱀豚野外考察,资助甘茨博士(Henry Genthe)推行保育教育行动,资助包括在北京举办的《长江中的瑰宝—白鱀豚》及在武汉举办的《保护长江水拯救白鱀豚》两项大型展览。2005年,保育基金资助了在美国圣迭戈召开的白鱀豚保护与拯救紧急讨论会,并为2006年长江淡水豚考察提供部分资金。保育基金除了拨款从科研及教育层面出力支持内地外,永不言休的黎德伟博士亦身体力行,促成了制造大陆境外第一座白鱀豚铜像,在1996年第一届香港海洋公园鲸豚保护日典礼上揭幕,呼吁港人支持淡水豚类保育工作。黎德伟博士还为淇淇拍下多辑珍贵的佳照,鞠躬尽瘁直至1997年病逝前一刻。于江先生这次精心挑选黎德伟博士一张淇淇遗作放在大作扉页,既向前人致敬,亦让淇淇的活泼永留千古。
白鱀豚是中国的“水中国宝”,是中华民族的“长江女神”。但由于种种原因,拯救白鱀豚的行动与拯救大熊猫相比,资源及关注明显较少,起步亦较迟,加上考察及研究水中动物的难度,令白鱀豚终处于功能性灭绝的境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更应当从白鱀豚的悲剧中汲取沉痛的教训。
于江先生作为内地一位媒体工作者,因为一个偶然机会遇上白鱀豚淇淇,被感动得排除万难,用十年时间将珍贵数据统一整理,为白鱀豚和淇淇“树碑立传”,题材涉猎甚广,资料汇集甚丰富。年长一辈的国人可能错过了白鱀豚的全盛时期,年轻一辈的国人可能错过了白鱀豚的最后时光,幸好有于江先生这部全记录,不论是科学界教育界、前辈后学甚至普罗大众,均可从这部全记录中,重新认识我们宝贵的白鱀豚。
长江还同时孕育着知名度更低的江豚,目前同样陷入极度濒危状况,今年刚刚过去4个多月,已经发现并记录到30多头长江江豚死亡!而保育基金在香港亦跟进了近20宗江豚搁浅的尸体发现个案。尽管两地江豚分属不同亚种,各属淡水及咸水物种,面对的威胁亦有异,但是拯救行动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因此保育基金对淡水豚类的关注从未因而怠慢。保护豚类,就是希望确保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健康。若然白鱀豚江豚都悄然离去,同为哺乳类的人类还能独善其身吗?
物种保护是众人的事,不该推诿由科学家终年埋头研究,政府亦应透过完善法例及严厉执法,民众更应自发爱护环境积极参与,方可取得成效。普及教育及宣传,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参与,以生命影响生命。
为于江先生这部全记录题序,让我重温了前人推动保育工作的困难,让我从科学角度以外重新了解白鱀豚的文化意义及历史,亦警惕了作为野生动物保育基金对物种保育的坚持。
白鱀豚—— 一个远逝但不该被遗忘的物种。
《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记录》——一部沉重但不能错过的全记录。
我们错过了白鱀豚,千万别再错过长江江豚。
是为序。
(吴守坚,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副总监,香港海洋公园动物及教育总监,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动物福利咨询小组主席,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海洋哺乳类动物工作小组会员)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