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纪录》序一
(2012-07-10 21:29:46)
标签:
淇淇白鱀豚白鳍豚长江江豚国宝悲情全纪录序文化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序 一
王 丁
今年7月14日,是世界第一头人工饲养也是饲养时间最长的白鱀豚淇淇离世10周年。对中国长江豚类保护事业和所有关爱白鱀豚、长江江豚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长江豚类保护事业忠实的志愿者于江经过10年的辛勤努力,用心血完成的这部《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记录》如期出版,是献给淇淇十年忌日的最好纪念。
于江本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却因为亲眼见到了淇淇而与长江白鱀豚结缘。那还是1997年,当时担任河北经济广播电台副台长的于江带着几位记者从石家庄专程来到武汉看望淇淇,我也接受了他们的采访。和淇淇的这一次亲密接触,竟影响了于江的人生选择,他从此便始终关注和参与白鱀豚保护宣传。2000年的时候,他精心制作了一部题为《淇淇,我为你祈祷》的邮集,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全国邮展,获得开放类二等奖。淇淇离世后,他将这部珍贵的邮集捐赠给了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让邮集和淇淇常相伴。前些年,他先后在《集邮》《上海集邮》《读库》等书报刊发表了《淇淇长留方寸间》等长文和纪实文学《白鳍豚挽歌》。近年来,他以网名“海翁伯”开通博客“淇淇的天堂”和微博,是迄今国内收集白鱀豚和长江江豚资料最多的博客。于江2008年底退二线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长江豚类保护宣传。他向《南方周末》推荐人工饲养白鱀豚30周年选题,并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提供大量资料,催生该报绿色版头条报道《白鱀豚悲剧:结束,还是开始》。2010年,他作为农业部委托央视农业频道拍摄的全国水生生物养护大型系列节目《水生世界》的采访嘉宾,为该节目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于江因其执著被媒体称为“豚类保护民间第一人”,但他的更大目标是要为白鱀豚“树碑立传”,为此锲而不舍地广泛收集整理白鱀豚相关资料。2009年,于江一个人进行了16天的“白鱀豚故乡寻访之旅”,从武汉到天鹅洲,从洞庭湖到鄱阳湖,一路追寻白鱀豚留在故乡的身影,采访献身白鱀豚保护事业的几代专家和科研工作者,观察了解长江江豚保护的现状,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于江把为白鱀豚立传当成使命,面壁十年,矢志不渝,终于将这部厚厚的佳作奉献给广大读者。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是极为珍贵的“活化石”,1988年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遗憾的是,由于长江流域大规模、高速度的经济开发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压力,白鱀豚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迅速消失,白鱀豚种群数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急剧下降。200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长江淡水豚考察”,我作为此次考察的总指挥,与来自中、美、英、日、德、瑞士和加拿大等国的鲸类专家一起,对宜昌至上海长江干流江段淡水豚状况进行了连续38天的监测,往返考察距离3400多公里,考察结果没有发现一头白鱀豚!无情的事实是,我们的“水中国宝”白鱀豚已功能性灭绝。
斯豚已去,不可复生。我们必须痛定思痛,不可以忘记白鱀豚,更要从这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和惨痛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坚定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于江写作这本书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他以记者的视角,全面追忆逝去的国宝白鱀豚,详实记录白鱀豚淇淇伟大的一生,并对我国长江豚类保护和研究的历程进行了全景记录,汇集资料之丰富,史料价值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该书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淇淇和白鱀豚的真情实感,许多细节催人泪下。总之,这本书是记录曾经的“长江女神”白鱀豚和我国白鱀豚保护工作的重要著作。
为珍稀野生动物立传,在全国还没有先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的出版对进一步搞好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也是一个有益的创新。
白鱀豚消失了,长江中还有硕果仅存的长江江豚,但目前它们的生存状况令人忧心忡忡,其种群数量仅有1000余头,比大熊猫还要少,且正以每年5%甚至更高的速度迅速减少,如再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长江江豚极有可能在15年内成为第二个白鱀豚!今年我们纪念淇淇离世10周年,同时也是我国长江豚类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关键转折点。可以预期,于江这本《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记录》的出版,将会扩大保护长江江豚的宣传效果,将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成为我国自然保护事业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据我了解,于江已经开始为长江江豚立传,期待并祝愿他的第二本大作早日与读者见面,同时也期待他告诉我们的故事将有一个美丽的结局。
(王丁,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IUCN鲸类专家组成员,中国兽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