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独家关注:不该遗忘的“白鱀豚灾难”(三)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淇淇长江江豚国宝南周绿色30周年杂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白鳍豚悲剧:结束,还是开始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吕宗恕 发自武汉 北京
2010-01-20 19:55:32 来源:南方周末
渐行渐远的“淇淇”
1980年1月12日,原本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世界上人工饲养的第一头白鳍豚“淇淇”的到来而意义不同。
1980年1月11日晚上8点多,天正下雪,水生所的专家刘仁俊接到湖南省城陵矶水产收购站电话说捕到了一头活的白鳍豚。放下电话,刘仁俊和同事开着一辆破吉普车直奔城陵矶,把白鳍豚运回武汉时,已是12日下午5点多。这头雄性白鳍豚后来被取名“淇淇”。
一开始,水生所的工作人员并不清楚白鳍豚的食物习性,曾把馒头、肉做成鱼的形状给淇淇吃。后来才发现,白鳍豚只吃鲜的活淡水鱼,春秋季吃白鲢,夏冬季吃鲤鱼和鲫鱼。
得知淇淇到了武汉,邓小平亲自过问。1986年,时任国务委员兼中国银行行长的陈慕华为淇淇募捐了五十多万美元。当时的中科院院长方毅特地拨来专款80万元。艺人刘德华也在香港为淇淇募款。最早研究白鳍豚的陈佩薰老人回忆说,那时淇淇就是明星。
但对于明星的追捧,并没有引起人类对于破坏自然的反思,非但没有有所收敛,相反更像是施罪后的内心救赎。
持续升温的航运、非法渔业、水电工程和水污染等人类活动依旧加速度地推进着长江豚类的灭亡进程。
1995年6月20日,《湖北日报》报道了在南京召开的“白鳍豚群体和环境生存力分析”国际研讨会,当时会上有一种说法,白鳍豚将在25年内灭绝。现在看起来,丧钟敲响却已是乐观。
一语成谶,孤独的“淇淇”断绝了人类最后的一丝念想。2002年7月14日一大早,当天正在白鳍豚馆值班的工作人员龚伟明回忆,这一天武汉格外热,他巡池时突然发现,淇淇侧着身子躺在水底的台阶边一动不动,很久也不浮上来吐气,等抬上水面后,淇淇已经没有了呼吸。在场的陈佩薰等很多人都黯然落泪。
今年82岁的陈佩薰老人是国内最早研究白鳍豚的专家,也是该领域的权威。她说,“每次回武汉去,只要进白鳍豚馆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做研究这么多年,研究来研究去,以为能兴旺发达的,最后竟然研究没了。就跟养孩子一样,养了二十多年,孩子都快长大成人,却突然把孩子养丢了。你说这种感受能好过吗?心里不是个滋味。”“2006年多国科学家考察结束后,在水生所武汉码头上岸时,从船上到岸边,仅仅几步,每个人都走得格外沉重,因为白鳍豚没了。”当时参加考察的王克雄回忆说。
淇淇走后的头几年,每到1月12日,或者7月14日,总有人到白鳍豚馆纪念“淇淇”。现任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组长王丁说,本计划2010年1月12日,也就是淇淇人工饲养30周年之日举办一个纪念活动,考虑到淇淇已走的现实,最后还是取消了。
其间,有个故事格外动人。一个贵阳人化名爱淇,从1997年开始每月给淇淇寄来10元,从未间断,一直到2002年7月淇淇离世。而当月10日,他给淇淇的汇款就成了人类给淇淇的最后礼物。
淇淇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00年9月在武汉耗资60万元展出的“拯救白鳍豚”科普展,原计划接待20万-30万人次,结果仅有1671人参观,被迫提前撤展。
人类似乎不需要这样的记忆了。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0585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