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周”独家关注:不该遗忘的“白鱀豚灾难”(四)

(2010-01-22 13:49:54)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淇淇

长江江豚

国宝

南周

绿色

30周年

野保

文化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白鳍豚悲剧:结束,还是开始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吕宗恕 发自武汉 北京

2010-01-20 19:55:32 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 朱红军 曹海东 孟登科 实习生 郭海燕

 

 

“南周”独家关注:不该遗忘的“白鱀豚灾难”(四)
                        2009年底,长江江豚数量已不到1000头。  图/CFP

 

 

“淇淇”孤独23

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之一”

 

现存的视频和照片,让人们看到淇淇可爱的一面。然而,熟悉淇淇的王丁却说,其实,它每天在池里游来游去,没有同伴交流,一生孤独。

进入水生所后,淇淇刚开始在一口户外养殖池里生活了多年。如今,这口池子早已荒废。后来,淇淇搬到了白鳍豚新馆住了下来。

让陈佩薰至今心感不安的是,和淇淇生活的23年里,没能给淇淇找个伴,让它成家,“不是我们不想找,而是长江里几乎找不到雌豚了。”

王丁他们努力过,也就是淇淇在新馆生活了整整六年后,一头叫”珍珍“的白鳍豚来到淇淇身边。王丁记得清楚,那天,珍珍刚入水池,吓得淇淇满池到处跑。原来,这六年里淇淇从未“见”(用声纳探听)过另一头白鳍豚。还没等到珍珍性成熟,还没有等到淇淇真正熟悉珍珍,1988927日,珍珍突然急病发作,不幸死亡。

18年后,也就是2006年,陈佩薰才无奈地披露了珍珍可能的真正死因之一:“豚池西面靠近东湖边,池上遮阳棚是1981年赶建的,稍有大风就刮得哗哗作响,不时有小杂物落于池中,豚也生活得不安宁,我们想检修一下,但两豚(指‘珍珍’和‘连连’/编辑注)没有池子可以暂养。经解剖发现,珍珍胃内有少量小石和玻片及铁锈块700克。”

珍珍的意外之死,让淇淇更加烦躁。1995年底,在湖北省长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鳍豚,临时放养于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里,专家们还没有来得及把它运至白公馆与“淇淇”配对,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触网遇难。

1999年初,有人在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发现了被搁浅的一头体长2米多的雌豚。因为那些民工不知道这就是中国珍稀的“水中大熊猫”,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长达七日。第十日,专家们赶到了现场,但它已七日绝食而导致心力衰竭,很快便不治身亡。

此后多年,尽管人们为淇淇找伴的劲头丝毫不减,但依旧没有让它找到繁衍后代的机会。之后,淇淇只有独处余生。淇淇走后,人们再也没有见到活体白鳍豚。

现在,所有关于白鳍豚的描述都只剩冷冰冰的文字和遥远的传说,它距今已有2200万年,是长江中唯有的两种鲸类淡水哺乳动物之一。相传它能预报天气,是人类的朋友。每当船员们看到白鳍豚成双成对出没在长江上,频频跳出水面,活跃异常时,他们就知道,惊涛骇浪就会来临。

公开的说法,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江中白鳍豚数量不到400头。洞庭湖曾经是白鳍豚的故乡,可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没有记录了。

1986年,白鳍豚被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2006年联合科考结束后,悲伤的国外科学家宣布,“白鳍豚可能已经灭亡”,之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之一”。

现在,就是淇淇人工饲养30周年的日子。112日这一天,武汉白鳍豚馆没有任何纪念仪式。标本馆里,淇淇已不再是以前的淇淇,它身上被喷上了人为调配的标本油漆,看上去并不真实自然。空气中充满浓烈的福尔马林气味。

在淇淇刚走的那几年,每到祭日,总有人来纪念。后来,慢慢淡忘了。它连作为警示,以拯救姊妹江豚的功能都发挥不了了。

人类根本不在乎这样的记忆。

 

 

谁在末路悲歌?

“要不了二十年,白鳍豚的今天,就是江豚的明天”

 

按照科学规定,只有五十年内不见的物种才可断定真的灭绝了。

白鳍豚的灭绝严格意义上说还没满足这一科学条件,但所有人,包括那些朝思暮想着它的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奇迹已经难再。

现在,当年成立的白鳍豚研究组已更名为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相关科研人员转向研究江豚了。这并不是一个好兆头,这意味着江豚的处境正在重蹈覆辙。

新年之初的武汉,雪后天气更加湿冷。水生所白鳍豚馆内,6头江豚在偌大的水池中游弋,上下翻滚。两百多公里外的石首天鹅洲故道里,30多头江豚正在经历着40年不遇的严寒。当地工作人员来信说,因限电,石首停电多天,他们担心江豚能否渡过难关。

来自水生所的最新考察统计,到2009年底,长江江豚数量不到1000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能在武汉长江大桥与长江二桥之间水域看到江豚的画面,也至少是七八年前的记忆了。

研究了一辈子长江淡水鱼资源的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说,本已不多的长江江豚现在生活空间越来越小了,长江边滩要建码头,中间航道要走船,水体又有污染,上下游建大坝,想活下来都很难。

曹文宣介绍,2007年全国渔业从长江中捕捞上来的只有10万吨,不到总量的0.5%。江豚“就算不被螺旋桨打死,也会饿死”。一些死江豚被打捞上岸解剖后发现,肚里的确并不见鱼。

让王丁回忆淇淇是痛苦的事情。沉默了很久之后,他慎重地说,白鳍豚可能的灭绝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这种灭绝,其实是一种警示:长江还能经得起多长时间的折腾,也许有一天,可能不能支撑同样是哺乳动物的人类,人类也会付出代价。

最鲜明的证据是,“江豚正在走白鳍豚的老路,要不了二十年,白鳍豚的今天,就是江豚的明天。”人类正制造着同样的记忆。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0585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