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绿色”独家关注:
不该遗忘的“白鱀豚灾难”
博主心声:
去年11月30日,我终于完成了在博客上传30篇“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的计划,但意犹未尽,深知自己人微言轻,深思熟虑之后,便于翌日给《南方周末》“绿色”新闻版责任编辑吴传震、朱红军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摘要如下:
我从97年至今,始终关注着我国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保护,竟眼睁睁地看着白鱀豚灭绝。我认为,这是新世纪我国最重大的生物灾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付出的不可弥补的损失。作为传媒人和环保志愿者,我在今年10月9日开始到长江中游进行了“白鱀豚故乡寻访之旅”,恰逢贵报《绿色》新闻板块隆重问世,你们吹响的绿色号角就像是在为我壮行!从11月1日开始,我将此行的所见所闻以日记形式发至自己的博客“淇淇的天堂”,一共30篇,到昨天刚刚发完。我此行总的结论是:
一、关于白鱀豚的灭绝提出3个问题
其一,白鱀豚为什么没有得到它本应得到的和大熊猫一样的“国宝级”保护?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如果投入足够的资金,是可以将尚存的几头、十几头白鱀豚个体捕捉到天鹅洲保护区的,因为我们的捕豚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资金是唯一瓶颈。假如当时能够在天鹅洲建立起一个白鱀豚小种群,情况绝不是今天这样。
其二,2006年长江淡水豚考察宣布不见白鱀豚踪影的严峻结果之后,为什么至今没有见到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件重大生物灾难的检讨?难道没有谁应该对我们国家这个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负责吗?
其三,为什么白鱀豚的消失没有引发全社会的震动、震惊?我们自毁了“水中国宝”却似乎无关痛痒、无动于衷,是因为白鱀豚没有大熊猫知名度高,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不了解白鱀豚吗?那我们为什么没有通过宣传教育让白鱀豚象大熊猫一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关于长江江豚保护现状总的印象
套用一句官方语言,是希望与危机并存,危机大于希望!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现在已经比大熊猫还要少;目前长江江豚虽然不是我国种群数量最少的哺乳动物,却是我国种群数量下降最多、下降速度最快、栖息环境仍在恶化、生存现状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而国家对长江江豚采取的保护措施远远跟不上它们所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生存危机!对这个结论,在我的博客中有专门统计记录的“长江江豚年度生死簿”为证。
明年1月12日,是中国人工饲养世界第一头白鱀豚“淇淇”30周年,我向你们提供以上线索,是想建议、或者说希望你们能够关注白鱀豚的灭绝和长江江豚的保护问题,组织一个中国人工饲养白鱀豚30周年专版或专题,借助贵报之影响,为拯救硕果仅存的长江江豚注入一股强大推力!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午就接到朱红军编辑打来的电话,明确表示南周非常重视这个选题。第二天,我收到南周绿色新闻部驻京记者吕宗恕的邮件:“白鳍豚,一种心中说不出的痛。虽接触不多,但她毕竟已不早见到。淇淇30周年,恰逢您的提议,也让试图专注于绿色领域的我们找到了新的动力。我们决定操作这一题目。您的博客,正在拜读中。如果方便,我想听听您对白鳍豚有关方面的详细看法。”两天后,我和小吕就在北京一家咖啡馆里长聊了两个半小时。此后,我从他的一封封邮件中看到了他为绿色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先是北上冰城哈尔滨采访水价上调听证会,突然又南下四川深山暗访淘金热(这两次采访报道同时刊登在2009年12月24日《南方周末》“绿色版”),小吕原计划12月下旬到武汉的采访一直推迟到了新年过后。今天,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大作。这是国内传媒在人工饲养白鱀豚30周年这个特殊纪念日所作的唯一专题报道。我向南周的绿色团队致敬!
我想说的是,白鱀豚的灭绝是我们国家的悲哀,忘记了白鱀豚灭绝灾难是我们国家更大的悲哀!但愿南周的这篇独家报道能够刺痛一下国人麻木的神经。
“淇淇的天堂”第一时间全文转载《南方周末》“绿色版”2010年1月21日头条报道“白鳍豚悲剧:结束,还是开始”,以飨网友。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