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把江豚装进诺亚方舟(一)
中国青年报记者
蒋昕捷

科研人员为江豚做体检
蒋昕捷摄影原载《中国青年报》
两头1米多长的小家伙,正摆动着灰黑色的身体,似乎想展示自己的活力。
半个多月前的上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在为名叫洲洲和天天的两头雄性江豚做例行体检。
与半年前相比,洲洲没有太多的变化,反倒是天天的体长增加了8厘米,体重却少了2公斤。水生所的郝玉江博士分析说,可能是夏季的高温消耗了它们的脂肪,现在两个小家伙该“贴秋膘”准备过冬了。他摸了摸天天滑如凝脂的皮肤,感叹这里的水质优良,“不像鄱阳湖里的江豚都长着大片的白斑”。
这里是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的天鹅洲国家级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从地图上看,这条长江故道是一片“O型”的蓝色水域。1972年7月,长江自然截弯改道,留下一条全长20.9公里的河道。由于水质接近长江却几乎未受污染,从1990年起,天鹅洲被选定为白鱀豚和江豚等濒危物种的“避难所”。
按照科学家们的设想,如果有一天江豚也像白鱀豚那样消失了踪影,这片20平方公里的水域就将成为《圣经》里那艘“保种”的诺亚方舟。
假如大熊猫一年发生19次非正常死亡,全国人民受得了吗?
如果说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鱀豚以高贵优雅的身姿闻名于世的话,那么“女神的表妹”江豚则被渔民们视为能够预报天气的“河神”。
作为哺乳动物,江豚用肺呼吸,每当风雨到来之前,它们就会频繁地露出水面“透气”。这种举动被渔民们称作“江猪拜浪”,意味着有大风暴要到来,不宜出门捕鱼。
而在郝玉江眼里,江豚更像一种温顺活泼的生灵。他指着天天给记者介绍:“你看它头部钝圆,长得虎头虎脑,嘴角还向上翘,好像一直在笑。与其他豚类相比,江豚颈部转动的角度大,显得很活泼。”
不过,科研工作者更看重江豚的象征意义:白鱀豚和长江江豚都是生活在长江的珍稀动物,通称为长江豚类,是长江水生生命系统的旗舰物种。“就像战斗中的旗帜,一旦它倒下了,就不知道有多少后来者会随之倒下。”水生所副所长、中国三峡总公司环保科技部副主任王丁比喻道。
不幸的是,第一面战旗已经倒下。2006年底,来自中、美、日等6个国家的鲸类研究专家组成国际联合考察组,在湖北宜昌至上海江段开展考察。在耗时一个多月、往返行程3000多公里的考察中,科学家们连一头白鱀豚的踪影也没有发现,江豚数量也发生了“可怕的锐减”。
“白鱀豚可能已经灭绝”的消息由外国科学家发布,随即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之一”。
“白鱀豚是近50年来第一种在地球上消失的大型脊椎动物,也是公元1500年来第四个哺乳动物科的灭绝。”郝玉江很是惋惜。
“表妹”的命运也不容乐观。来自中科院水生所的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长江干流里还生活着大约2500头江豚,到2006年仅剩1200余头,数量下降了一半,并且仍在以每年5%的速率急剧减少。
(原载《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09年11月4日)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