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27)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长江江豚国宝鄱阳湖野生动物sos日记文化 |
分类: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 |
SOS:直击保护长江江豚第一线(27)
——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
2009年10月22日
周四
这段时间我在采访中多次听到关于鄱阳湖江豚的说法。
王丁老师在纵论长江江豚保护全局现状时提到,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好于洞庭湖,通过10年来考察,认为鄱阳湖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大约400头左右,占了长江江豚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因此,鄱阳湖至关重要,保住了鄱阳湖的江豚,就保住了这个物种的半壁江山。
而在天鹅洲保护区给“天天”“洲洲”体检时,郝玉江博士抚摸着“天天”“洲洲”光洁鲜亮的皮肤感慨地说,在鄱阳湖捕捉的29头江豚个个皮肤都很粗糙,上面还有不少伤痕。后来,余秉芳师傅在介绍年初到鄱阳湖捕豚的经历时用了一个词:“寒心!”他告诉我说,鄱阳湖水干得只有一、二百米宽,被数不清的挖沙船还有其他各种船只挤得满满的,成群的江豚就和这些船只挤在这么一点湖水中,可怜的让人寒心!余师傅的话也许就是对郝博士那番感慨的一个注解。
一方面鄱阳湖承载着保住长江江豚半壁江山的重任,另一方面鄱阳湖的江豚又面临着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
返回路上,我向詹队长提出渔民电捕鱼危害江豚的问题。詹队长很实在回答说,他所在的渔业大队三千多人,陆上没有一亩地,除了打渔没有别的出路,而现在靠渔网捕鱼根本无法养家糊口,只有靠电网捕鱼。我善意地问他:“电网捕鱼连鱼苗都一锅端,这样下去鱼类资源越来越少,你们将来怎么办?”詹队长承认是这种情况,但他话锋一转说:“我们渔民只能管眼前养家糊口,将来怎么样,谁管得了那么远?”这就是现实,这么多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的群众,他们知道要保护江豚,但他们首先要维持基本的生计,普遍违法使用电网捕鱼已经到了法不责众的地步,而电网捕鱼对鱼类资源是毁灭性的,对江豚生存也是最大威胁之一,我们又能指责谁呢?我们不能要求一家一户的渔民自己去落实科学发展观。
鄱阳湖目前仍然是长江江豚最好的栖息地,也是原地保护江豚的希望之所在,但鄱阳湖目前对江豚最大的直接威胁,一是过度的挖沙业和航运业,二是渔民普遍的违法捕捞。只有靠江西省以及鄱阳湖周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统筹兼顾力度,从保护鄱阳湖整体生态环境着手,拿出更有效的办法。其实可以反过来说,保住了江豚,就是保住了鄱阳湖;保住了鄱阳湖,就是保住了江西这个好地方!
可怜小江豚的尸体被装进塑料袋放在了后备箱里,它就以这样悲惨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故乡,被我们带回300多公里外的武汉。途中休息时,我问余师傅这次处理死亡江豚的成本,余师傅大概算了一下,光汽油费、高速路费等下来就是好几百。这么多年,为了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研究保护,水生所每一次接到各地发现豚情的报告,不管是死是活,不管死了多久,都象这样立即出发,到第一现场救死扶伤或处理尸体,他们的足迹踏遍长江中下游所有省市区,付出辛勤汗水,也付出高昂成本。其实,并没有上级要求他们必须这样做,是这个国家级的科研团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关爱着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每一个生命!但是,他们一路奔波赶到现场所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江豚的尸体,面对不断加剧恶化的生态环境,这些专家和科研人员就像当年为白鱀豚一样为现在的长江江豚忧心忡忡又万般无奈,就像王丁老师表达的那样,他们很多时候感到愤怒、绝望,发脾气、甚至骂人!
晚上10点半,我们顺利回到“白公馆”。小江豚被直接送进了解剖室,周围堆满了冰块,明天一上班就进行解剖。
博主补记:10月23日上午,郑劲松博士、龚伟民老师带领几位研究生对这头小江豚进行了解剖。这是一头雄性江豚,体长1.16米,年龄约2岁,胃中有鱼的残渣,没有外伤,死因不明。
郑劲松博士向我提供了10月6日鄱阳湖死亡江豚的解剖结果:雌性,体长1.51米,有生育史,胃里没有东西,由于尸体已腐烂,同样无法确定死因。水生所年初考察表明,鄱阳湖江豚性比严重失调,雌豚数量少,因此,这样一头正处生育最佳年龄的江豚母亲不明不白地死亡,更是可惜。
2头江豚都检查不出来死因,这比知道死因还要严重。导致一个月内2头江豚死亡的到底是什么原因?会不会威胁更多江豚的生命?
鄱阳湖一行,更为江豚们担忧啊!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