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28)

(2009-11-28 17:52:19)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长江江豚

国宝

sos

鄱阳湖

野生动物

日记

文化

分类: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

SOS:直击保护长江江豚第一线(28

——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

 

20091023 周五  武汉

 

列入此行采访名单的专家中就差郝玉江和郑劲松两位博士了,他们同在一间办公室,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工作,今天我请他们分别到学术报告厅接受采访,他们谦逊地说:“还是采访老专家们吧,我们没什么说的。”

这是客气话,怎么会没说的?两位青年博士属于水生所鲸类学科组研究团队的第三代专家,是“后淇淇时代”中国淡水豚研究保护的中坚力量,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研究保护白鱀豚的未竟事业,已经历史地落在他们肩头,他们有很多话要说。

还是郑劲松博士首先接受了我的采访。我很好奇他们现在从事的研究与过去老一代专家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联系?郑博士介绍说,他现在的研究方向是鲸类保护遗传学,这项工作在“淇淇”时代基本没有开展,学科组是从2000年开始保护遗传学研究的,2001年正式建立实验室,至今取得很多进展,特别是在天鹅洲保护区的研究做得比较全面,每年至少到现场进行一次采样研究,2002年和2008年先后2次将故道中的江豚全部捕起来,进行较大规模的采样研究。到现在已经做到可以通过遗传学技术手段基本识别故道中每一头江豚个体,再通过亲子鉴定搞清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并根据这些数据推断它们的集群行为、交配行为,进而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估。目前他们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研究江豚遗传多样性与种群濒危状况之间的关系,从研究的结果看,造成长江江豚种群濒危的不是遗传多样性问题,而主要是人为因素。

郑博士2000年到学科组读硕士,那时“淇淇”还在,所以他说“自己很幸运”。由“淇淇”说到现在江豚的状况,郑博士也提起年初到鄱阳湖考察看到的的情景,由于渔民大量使用电网捕鱼,捕上来的小鱼苗根本没人买,就堆在岸上,象一座座小山,全都烂掉了,“看着很寒心”。我注意到,郑博士使用了和余师傅同样的词汇:“很寒心!”郑博士忧心忡忡地说,江豚目前的处境可能比当年白鱀豚的情况还严重,鄱阳湖江豚数量占目前江豚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如果鄱阳湖出了问题,长江江豚就保不住了。作为科学工作者,所能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向政府提出保护建议,这是我们的义务、我们的责任,但我们说出来的话可能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对江豚保护的危机感越来越强。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28)

 

        2007年,郑劲松博士(右)和饲养员寇章兵正在

        尝试为不幸丧母的小江豚“乐乐”人工喂奶,但最后

        结果是未能挽救“乐乐”的生命。

                                    寇章兵提供

 

我的这次寻访活动主要是郝玉江博士帮助安排,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但正式采访却总赶不上他的时间,今天总算坐在了一起。我开门见山,也请他先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郝博士说,他主要负责的是繁殖生理学,虽然从“淇淇”时代就开始做,但因为条件限制白鱀豚做得不多,从1996年开始饲养的江豚也一直没有繁殖。近几年利用馆里饲养的江豚开展了系统地繁殖生理学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从2005年至今繁殖了4头江豚,但只有第一头成活,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饲养环境和相关技术方面不到位,需要大量的后期工作,这是第一个层次。课题的第二个层次是生理生态学,研究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光照、营养等与江豚繁殖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人工受精繁殖技术,目前对雄江豚的人工采精训练和对雌江豚排卵的检测都在同步进行。郝博士介绍说,由于小型鲸类胆子比较小,采精训练进展有点慢,下一步要提高相关技术。展望未来,就是尽可能多的繁殖江豚个体,目标是使人工饲养的这个江豚群体达到2030头,这样就可以对保护江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

这位没有见过“淇淇”的新一代专家很爱使用“清晰”这个词,他从宏观层面上的分析也确实非常清晰:目前江豚自然保护方面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共7个自然保护区,虽然保护作用不明显,但应该说起到了一定作用。迁地保护方面天鹅洲已经比较成功,铜陵保护区还有一个江豚小群体。人工饲养方面也有了一个江豚小群体。这三项措施当年都是为保护白鱀豚设计的,现在已比较清晰地构成了长江江豚的保护格局。郝博士说,我们希望长江的环境越来越好,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却很难预料,一旦出现由于环境恶化造成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在野外消失的情况,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的群体至少可以保种,保证长江江豚物种不会像白鱀豚一样迅速消失。当长江最终变得好起来,再把这些保种的江豚放回长江,让它们繁衍生息。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28)

  

        博主和郝玉江博士相处时间最多,却没有用自己的相机给他

    拍下一张可用的照片,只好借用《豚殇》视频中的一个镜头,抱歉!

                   资料来源:第二届国际环保纪录片银奖作品《豚殇》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28)

 

                 2007年,郝玉江博士怀抱幼豚“乐乐”进行救护。由于它的

             妈妈“晶晶”不幸去世,可怜的“乐乐”成了孤儿,嗷嗷待哺,让

             水生所鲸类学科组所有成员心急如焚。                   

                                  摄影:高宝燕

 

郝博士的前瞻是长江江豚保护最坏的一种结果吗?我国的麋鹿和普氏野马都是依靠外国人的保种,现在又重返自己的故乡。如果是最坏的结果,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总比让长江江豚重蹈白鱀豚的悲剧要强得多,但风险极大,我们为什么非要走到这一步?真要走到这一步,我们国家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工作在长江江豚保护第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们正在承担着为长江江豚保种的重任,我向他们致敬!

但这是底线,一条不可越过的红色底线!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28)

 

       设立在水生所的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赠送捐助者的长江江豚照片。

                               陈道权、龚伟民提供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