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25)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长江江豚淇淇野生动物国宝日记文化 |
分类: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 |
SOS:直击保护长江江豚第一线(25)
——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
2009年10月21日
周三
今天集中采访了鲸类学科组负责江豚饲养、训练的四位专家,他们是:陈道权、龚伟民、匡新安、寇章兵。
陈道权老师1980年10月调进白鱀豚研究室,在现职人员中陪伴“淇淇”时间最长。龚伟民老师1983年4月到白鱀豚研究室工作, 2002年7月14日,他一早骑车上班第一个到馆里,是最早发现“淇淇”沉入池底的专业人员,至今也忘不了永远不希望看到的那一幕。2004年,龚老师和魏卓因合作“保护长江水,拯救白鱀豚环保宣传教育”项目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如今,两位老资格专家把对“淇淇”的这份感情都转到了江豚身上,每天兢兢业业地喂食江豚的三餐,并与年轻一代专业人员共同摸索训练江豚的新内容。
匡新安和寇章兵都是九十年代参加白鱀豚馆工作的,小匡是专门管理馆内日本提供的滤水和冷却设备的技术员,小寇是“淇淇”最后一任专职饲养员,他们从2000年开始学习训练江豚,积累了很多经验。2007年学科组提出开展江豚人工采精训练新业务,这是开展江豚人工繁殖的重要环节,只有实现了人工采精,才能够继续进行人工受精研究。如果能够掌握江豚人工受精繁殖技术,长江江豚物种保护就多了一个安全保险,非常重要。匡新安、寇章兵还有冯抗抗作为承担任务的生力军,目前已经达到让江豚配合伸出阴茎的阶段。但他们坦陈,再提高一步非常困难,因为对江豚射精的生理过程以及接触刺激的条件等都不清楚,需要反复摸索,江豚毕竟生活在水里,了解它们的交配规律要比陆生动物难得多。匡新安今年到香港海洋公园参观学习海豚人工采精训练技术,他们对海豚人工采精的一整套训练过程已经非常成熟,让小匡大开眼界。
鲸类学科组对目前饲养的6头江豚实行一对一专人训练,陈道权老师负责“滢滢”,龚伟民老师负责“阿宝”,匡新安负责“淘淘”,寇章兵负责“阿福”。其中,“阿福”和“淘淘”父子成为人工采精训练的主力,特别是“淘淘”,因为刚刚成年,学习能力更强,在它身上寄托着江豚人工采精训练获得成功的希望。
今天的采访更像是一次座谈会,几位都不善言谈的训练专家互相插话、互相补充,气氛热烈。王小强老师中间进来找小匡,看我们聊得热乎,也坐下来和我们一起聊。他是白鱀豚研究室一手培养起来的专业摄影师,20多年来为“淇淇”拍摄了大量照片,参与了多部白鱀豚专题片的摄制,现在应该是积累保存“淇淇”和白鱀豚影像资料最多的摄影师。我问王小强老师:“您为‘淇淇’拍了那么多照片,您自己最喜爱哪一张?”他略加思索,从自己的电脑里查找了一会儿,然后打开一张给我看,这是一张“淇淇”玩救生圈的照片,姿态自然优美,神情贯注,确实抓住了难得的瞬间,可以说是“淇淇”的佳照之一。王小强老师回忆说,当时他刚走进馆里,看到“淇淇”正在非常投入地用长吻玩它最喜爱的救生圈,便马上将镜头对准“淇淇”,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我也很喜欢这张照片,所以提出希望留一张大点的收藏纪念。王小强老师痛快地答应,将这张照片拷进我的优盘。谢谢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