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24)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长江江豚淇淇珍珍国宝野生动物纪念馆日记文化 |
分类: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 |
SOS:直击保护长江江豚第一线(24)
—— 我的白鱀豚故乡寻访日记
2009年10月20日
周二
今天采访的重点是王克雄博士。1984年,从湖北水产学校毕业的王克雄有幸成为“淇淇”的第一位专职饲养员,但在当时却很难用“有幸”这个词。陈佩薰老师在她的自传中这样记述:
王克雄是一个性格内向、温和、沉默寡言、对工作认真踏实的单身年轻小伙子,家不在武汉。根据他的情况,安排他住在关桥研究基地因为有活豚淇淇在这里,日日夜夜都不能离人……生活清苦而单调,安全责任重大。把一个年轻人放在这里,实属不得已。有时同他聊天沟通,他从无怨言,我多从鼓励出发,说研究基地与所本部的各方面条件都有很大差距,不过我们可利用这里人员比较单纯、环境安静,能够安心工作和学习,化不利为有利。王克雄悟性高能理会,他真是这样做的。
王克雄与“淇淇”日夜相伴,负责它的一日三餐和安全,参加“淇淇”行为观察,记录豚池环境水文,管理暂养饵料鱼池和豚池周边的环境卫生,正向陈佩薰老师希望的那样,这个悟性高的有心人就在这个单调而特殊的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从一名中专生成长为现在的博士。我与王克雄是相识十多年的老朋友了,但采访他仍然是问一句答一句,他的沉默寡言性格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变化而改变。
采访结束后,我按照王克雄说的位置,一个人去寻找“淇淇”当年的饲养池。原来,从白鱀豚馆的后门出来,就是过去的关桥研究基地,人们所说的“朱氏建筑”都在这里,过了现在作为食堂的小科研楼再往里走就是东湖,路右边是几个废弃的养鱼池,靠近东湖是一个带围墙的独立小院,我从院门走进去,眼前豁然一亮:哦!这不就是“淇淇”住了12年之久的旧居吗!这是两个中间相通的圆形饲养池,我所站的这边被围墙和小房包围着,朱老师原来修建的顶棚早已不在了,现在罩着的黑色大网也已破旧不堪,池边堆放着废弃的杂物,很难通行,只是残破的小房里似乎还有人居住。另一个池子在围墙外,四周全是茂密的杂草丛,显然已很久无人管理。我站在池边注视了良久,“淇淇”当年在这里与“珍珍”共度快乐时光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如今豚去池空,一幅凋零景象,恰似“氺中国宝”白鱀豚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