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豚:唯一非“中国制造”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长江女神长江考察野生动物环保文化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白鱀豚:唯一非“中国制造”
——王丁博士新作《远逝的长江女神》读后感之二
2年前的11月6日,在武汉白鱀豚馆举行的“2006长江淡水豚考察”启航新闻发布会上,一个记者迫不及待地向考察总指挥王丁博士提问:“长江中还有没有白鱀豚?”
“我们一直认为,长江中白鱀豚数量不足百头!”王指挥回答得很干脆。
“那么这次考察应该可以看到白鱀豚了?”那位记者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
“希望能看到白鱀豚,但是……”王指挥停了一下,接着说,“我们不能保证能看到。”
这是王丁和王克雄两位博士在《远逝的长江女神——搜寻最后的白鱀豚》一书中记述的一段对话。
其实,长江里到底还有多少白鱀豚?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科学家们多年研究白鱀豚的一个焦点。
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从1979年开始,对长江下游南京至安徽贵池约250公里江段进行多次考察,于1982年在赫尔辛基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兽类学大会上首次公布初步推算出长江中的白鱀豚大约有400头左右。
作为中国白鱀豚研究中心的中科院水生所,从1978年开始投入大量人力,先后9次在长江中、下游干流进行白鱀豚种群数量考察。1986年10月,水生所在武汉召开的“淡水豚类生物学与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正式宣布了白鱀豚种群数量约为300头的研究数据,得到与会各国科学家的认可。
从1987年3月至1990年4月,水生所又连续进行了12次共250天的考察监测,累计实际观察到白鱀豚108头次,以此分析,认为从湖北枝城以下江段白鱀豚的种群数量已不到200头!这个数字只为当时大熊猫数量的五分之一左右。
1996年2月,在国家农业部渔业局召开的“白鱀豚、江豚保护对策研讨会”上,水生所和南师大的专家们根据他们1990年-1995年对长江连续监测考察的最新结果,提出更具震撼力的数字:长江中的白鱀豚只剩下不到100头!也就是说,王丁博士现在回答记者提问使用的还是10年前公布的数字。
这个无奈的数字作为对外宣传的口径竟整整沿用了10年!
事实上,1997年11月,由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白鱀豚全长江同步考察,在一千多公里的江面上总共发现13头白鱀豚。1998年12月,国家农业部再次组织对长江白鱀豚重点分布区的同步考察,18艘考察船仅看到了3-4头白鱀豚。1999年连续第3次进行的同步考察,也只发现了5头白鱀豚!
如今,20世纪最后一次白鱀豚考察已经过去7年,长江的生态环境非但没见好转反而更加恶化。尽管这次长江淡水豚多国考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尽管所有参加这次考察的中外专家都对未来6-8周的长江考察充满期待和信心,但身为总指挥的王丁博士却没有一点底气,只能如实地回答记者说:我们希望能看到白鱀豚,但不能保证能看到白鱀豚!
很不幸,我们从这本书中读到,中外专家们在38天的考察中,每天都从希望开始,又在失望中结束,除了出现过3次“疑似白鱀豚”的虚惊外,连个白鱀豚的影子都没看到。12月13日考察结束那天的日记这样记述了在水生所码头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的情景:
王丁一脸愁云,面对上百个记者,他突然之间哽咽了,勉强地笑了笑……没等记者们提问,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条,宣读了此次长江考察的结果:“考察期间没有发现白鱀豚,但仅凭此次考察的结果并不能说明白鱀豚已灭绝,只是更进一步说明白鱀豚的状况十分濒危……”
其他几位专家先后发言,鲍勃(参加考察的美国著名鲸类专家——笔者注)的话最打动人心。他说:“从现在开始,白鱀豚已经成了唯一的非‘中国制造’的东西了。”
在这位国际著名的鲸类专家看来,如今“中国制造”已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而白鱀豚却变成了唯一非“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