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鱀豚研究保护30年的无奈结局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环保野生动物考察文化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中国白鱀豚研究保护30年的无奈结局
——王丁博士新作《远逝的长江女神》读后感之一
上个月到武汉白鱀豚馆捐赠淇淇纪念邮集时,我曾问王丁博士:今年也是中国开展白鱀豚研究保护30周年,有没有什么纪念活动计划?王丁博士神情凝重地回答说:“没有纪念活动计划,送给你的这本书就是对白鱀豚研究保护30年的纪念了!”
王丁博士指的这本书,就是他和王克雄博士合著、今年7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作《远逝的长江女神——搜寻最后的白鱀豚》。
2年前,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共同组织发起“2006长江淡水豚考察”,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瑞士7国的鲸类专家对长江干流宜昌——上海水域进行了为期38天、行程达3400多公里的科学考察活动。也正是这次中国迄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白鱀豚生态考察的最后结果,让国人和世界震惊:长江里没有发现一头白鱀豚,“氺中国宝”白鱀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尽管“2006长江淡水豚考察”在当时始终是国内所有主流媒体和国际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我们似乎已经获知了足够的资讯,但是,作为这次多国联合生态考察的总指挥和副总指挥,王丁博士和王克雄博士以38篇日记的体例记述38天考察全过程的这本新著,却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而为公众提供了更加新鲜的第一手资讯,让我们对长江生态环境的真实现状以及白鱀豚为何迅速走向灭绝的必然原因有了切肤之痛。
请看书中11月20日在武穴——鄱阳湖星子的日记“疯狂!疯狂!”中的记述:
八里江是一处非常特别的江段,这里曾经是白鱀豚生活的乐土……在1997年的全长江同步考察中,王指挥在该水域发现了白鱀豚的倩影。我们都期待着能在八里江再赌白鱀豚的风姿……
中午时分,考察队经过了八里江的上游部分,随后经石钟山水域进入鄱阳湖。虽然此前大家已经听说鄱阳湖的恶劣生态环境,但一进入湖区,船上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住了。狭窄的水道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挖沙船和运输船,几乎没有没有任何缝隙。运输船排成长长的“蚁阵”,一眼望不到尽头。而就在它们中间,时不时地有江豚从水里冒到水面呼吸。这里的船只密度惊人,而江豚的密度也比其他地方高一个数量级。挖沙船“吸沙王”组成一个庞大的“船阵”,每个“吸沙王”都将长达十几米、直径达几十厘米的吸沙大嘴巴插入数十米深的湖底,将泥沙吸起来,然后将沙子水洗,浑浊的泥浆排入湖中,将原本清澈的湖水弄得一塌糊涂……面对这样一个人为的生态灾难,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
看到如此多的运沙船和几层楼高的采沙船,巴布(参加考察的美国鲸类专家——笔者注)连声说着:“疯狂,真疯狂……”巴布用这个词表达着对眼前景象的惊叹和不可思议。看着在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的江豚们,她不能不为这些动物捏一把汗。连日的考察中,她从未见过如此高密度分布的江豚群体,也从未看到过这么多的挖沙船。在短短40余千米的航程中,共遇到1600多艘船,这是她之前难以想象的。如果今天不是亲眼所见,她甚至都无法相信这是真的。“这是一场人为的生态灾难!”她喃喃地说。“疯狂”已经成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形容词,表达出巴布无尽的惊讶、失望与担忧。
鄱阳湖本应该是美丽的,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可是由于人类的肆无忌惮,它已经被伤害的千疮百孔……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能不惊叹“疯狂!”从此以后,“疯狂”这个词渐渐成了大家在各种无奈情况下的口头禅,几个年轻人甚至教会了外国朋友说中文的“疯狂”。
作为中国开展白鱀豚研究保护30年的亲历者,王丁博士和王克雄博士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外辛勤笔耕,并选择在2008年与广大读者见面,其良苦用心显然正如王丁博士所言——这本书是对中国白鱀豚研究保护30周年的纪念——只不过,这是一个苦涩的纪念,一个无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