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中国开展白鱀豚研究保护三十周年

(2008-10-28 20:59:13)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环保

野生动物

文化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2008:中国开展白鱀豚研究保护三十周年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相信没有多少人知道,今年也是中国开展白鱀豚研究保护三十周年!

白鱀豚是中国特有水生哺乳动物,有着2000多万年的进化史,是名副其实的“氺中国宝”!但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个别学者和科学爱好者有过零星报道外,白鱀豚始终深藏在广袤浩瀚的长江中,鲜为人知。

197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白鱀豚研究协作组成立会议,正式开始对白鱀豚进行多学科、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全国白鱀豚研究协作组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等4个单位组成,水生生物研究所为主持单位,分工协作进行白鱀豚各器官和器官糸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此次会议成为中国开展白鱀豚系统科学研究的标志。

关注白鱀豚的人们很想知道,三十年前中国科学界决策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关注起白鱀豚?什么原因促成了中国正式开展全面的白鱀豚科学研究?

我们不妨在零零星星的资料中理出一个粗线条的答案。

中科院水生所陈佩薰、刘仁俊等第一代白鱀豚专家在他们所著书中都回忆到,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许多科学家纷纷向中国科学院提出要到中国来研究白鱀豚,有的要求提供1平方厘米白鱀豚的皮,一点白鱀豚的血;有的要求提供一条船到长江来考察;法国动物学家要求来记录白鱀豚的声音。197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委员会 (IUCN/SSC)在加拿大召开的“小型鲸类国际会”对白鱀豚的栏目上注明“unknown”,即是情况不明。但那时中国尚未开始改革开放,国外学者这些要求当然都无法实现。

被称为“白豚先生”王丁博士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些国外专家致函我国的领导人说:据我们了解,长江里面有两种鲸类动物,但外界对它们知之甚少,能否允许我们做一些研究工作。当时中央领导就问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中国有无人员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在得到“中国还没有系统地做这个工作”的回答后,中央领导就表示:那不行,在外国人进来之前,中国人必须对此要有了解。自此,中国科学院就成立了白豚研究学术协作组,参与的单位有4家:水生所,声学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南京师范学院。可以说,中国科学家在白豚研究方面与国外的合作,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

 

陈佩薰教授在其自传《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海洋出版社2007)一书中也提到,关于白豚鱀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当时有两点指示:一是关于白豚鱀的研究要立足于我国自己的研究力量,到适当时候方可考虑国际合作。二是考虑到白豚鱀研究的学科范围较为宽广,组织一个白豚鱀研究协作组。

水生所网站提供的资料说,为了揭开白鱀豚的奥秘,中国科学院决定由水生所组建白鱀豚研究组。但白鱀豚是哺乳动物,与当时水生所的专业方向相距甚远,迫于国际上的压力,水生所便由陈佩薰、刘仁俊、刘沛霖和林克杰等四人组成白鱀豚研究组,归属于第一研究室,由陈佩薰担任组长,着手开展白鱀豚的研究工作。

 

 

        2008:中国开展白鱀豚研究保护三十周年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早年工作照:陈佩薰(右一)和刘仁俊(右二)

                  刘沛霖(左二)林克杰(左一)解剖分析白鱀豚器官结构

                资料来源:《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海洋出版社2007

               

时年51岁、研究了半辈子淡水鱼类的陈佩薰被“点将”担任白鱀豚研究组组长。2006年她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的心境是“很矛盾,有点被逼上梁山的感觉。当时在水生哺乳动物领域,即便是开展淡水生物研究最为权威的中科院水生所,也还是一片空白”。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的白鱀豚研究可能还要耽误不知多少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