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11)

标签:
白鱀豚淇淇国宝原创纪实连载文化 |
分类: 淇淇传奇连载 |
十、云南白药和特制背心救了“淇淇”的命(上)
位于喷水孔右后方10厘米处有一口径为4厘米的伤口,其右侧10厘米处另有一个同样的伤口。两伤口边缘不整、外翻,离伤面1.5厘米深处两创腔相通,创腔最深达8厘米。另在背鳍前方有一条7厘米长的损伤,最深处0.5厘米。尾柄右侧一大片在栓养于江边时被木船擦伤。尾柄后部背脊及腹面、尾鳍基部等数处都有栓养绳索勒伤的伤口。
科研人员立即把“淇淇”放进实验室的水槽进行检查,发现“淇淇”颈背部的伤口发炎了,创围肿胀,轻压伤口,就会流出大量淡绿色脓液和坏死组织,而且在发烧。大家心急如火,却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便赶紧打长途电话向北京动物园紧急求援。北京动物园立即派了王保强、周昌跃两位经验丰富的兽医火速赶到武汉。1980年2月17日的《北京晚报》对这次紧急治疗的现场作了生动报道:
一月二十二日下午,被捕获的白鱀豚由于伤口感染化脓,呼吸急促,精神不振,在池中直打转。“赶快急救!”技师们将白鱀豚从水中捞起,放在一个铺着海绵垫子的行军床上,并将床吊在小水池里,使它半个身子浸在水中,外科医生熟练地给白鱀豚进行了外伤处理,在打针时它怕疼,发出嗞嗞的叫声。
两位经验丰富的兽医却是第一次给水生哺乳动物看病,没有经验,他们用医治陆生动物的方法给“淇淇”治病,使用的药物虽然都有良好效果,但无毛的“淇淇”却被消毒用的双氧水灼伤了皮肤,大家赶紧用清水洗,用湿纱布敷被灼伤的地方,然后改用消毒药水替换了双氧水。
陈佩薰教授在自传《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中回忆说,他们当时心乱如麻,甚至多次请来中国外科学鼻祖、同济医学院著名专家邱法祖教授的学生方善得医生给“淇淇”会诊,方医生还带来了进口的青霉素给“淇淇”试用。
科研人员日夜守护在“淇淇”身边,经过近60个小时的精心治疗,“淇淇”化脓停止,炎症消退,总算脱离了危险。1月25日,“淇淇”重新下水,活动恢复正常,并能追逐小鱼。
据水生所刘仁俊、林克杰两位专家发表在1982年第6期《海洋与湖沼》的治疗报告“白鱀豚的外伤治疗”记载,从1月25日至31日,由于采用了引流纱条的办法,收到较好效果,“淇淇”的创腔逐渐由肉芽填充。从2月1日至4月9日,“淇淇”又先后被捕起出水治疗10次。但在此期间,随着天气转暖,水温从原来的10℃以下逐渐上升至15-20℃,“淇淇”的创伤愈合至一定深度后不但再无进展,而且因伤口暴露又引起细菌感染。随着气温继续升高,感染越来越严重,致使伤口大面积溃烂,两钩伤创面烂通,尾部等其他十多处伤口也逐渐腐烂扩大,伤势严重。原因是一直用给人治病的方法给“淇淇”敷药,但“淇淇”一回到水里,药很快就被溶解,无法发挥药效。一天到晚坐在池边发愁的刘仁俊突然想出一个办法,为“淇淇”做一件背心包扎伤口!但这个“奇思妙想”开始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刘仁俊在《长江女神白鱀豚》一书中回忆了这个让“淇淇”起死回生的关键转折点的详细过程:
我整天坐在池边发呆,苦苦思索着治疗办法 …… 我想,我们人受了伤,经消毒处理,敷上药,再用消毒纱布盖住伤口,包好,这样就达到了维持药效,防止感染的目的。那么,“淇淇”能否用这种办法呢?我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淇淇”的大伤口在颈背部,而白鱀豚在这里正好有1对左右平展的鳍肢,如果我们设法做一件背心包住药,不就可以达到维持药效,防止感染的目的了吗?于是我就向组长陈佩薰教授提出了我的想法。但另一个同志提出疑问,他说,如果背心把白鱀豚的鼻子盖住了,白鱀豚不能呼吸怎么办?我说:“这不可能,因为白鱀豚从来就是只进不退的,一往直前地游动,所以,背心只会向后缩,不会向前盖住鼻孔的。”但他们总存有顾虑。就这样,又拖了1个月,眼睁睁地看着“淇淇”活受罪,我心里非常难受。因此,我向陈佩薰组长建议,把我提出的方案向党委汇报。这意见得到了组长的支持。于是我们向党委提出了我提出的治疗方案,听汇报的还有鱼病专家倪达书教授和武惠生副教授。经过讨论,党委同意了这个治疗方案,并且还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1980年4月10日,专家们根据新方案为“淇淇”的溃烂伤口敷上云南白药、生肌散、维氏油膏和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有效药物,然后把特制的背心穿在“淇淇”身上,使伤面药物在水中能较长时间的维持药效,防止感染。4月12日上午让“淇淇”下水,所扎绷带果然没有影响它的正常活动。
4月16日“淇淇”被捕起进行第二疗程,当专家们取下“淇淇”的背心时,惊喜地看到了奇迹:溃烂面坏死组织已全部脱落,钩伤及大面积损伤严重区的创面全部长出新生组织。
5月5日,“淇淇”身上较浅的钩伤全部愈合,其他小伤口也大部分愈合。
5月30日,“淇淇”另一个较深的钩伤全部愈合。
7月10日,“淇淇”喷水孔后大面积损伤严重区也全部愈合。至此,“淇淇”的创伤彻底治愈!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或或链接“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