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3)

标签:
白鱀豚原创纪实连载国宝淇淇杂谈 |
分类: 淇淇传奇连载 |
二、神秘城陵矶:“长江女神”白鱀豚首位信使降临人间
万里长江自湖北枝江向东,一路“九曲回肠”,蜿蜒420公里,与曾是中国最大淡水湖的洞庭湖会流。这个地方就是著名的湖南岳阳城陵矶。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作品中记述的“鄂诸”指的就是城陵矶。当地群众把江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叫做“矶”。城陵矶与南京燕子矶、马鞍山采石矶合称“长江三矶”,又号称长江中游第一矶。矶当洞庭湖口,为湖南水路第一门户,古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今城陵矶水文站水位则作为长江洪水的重要指标而闻名天下。但人们却没有注意到,这里还因为“长江女神”白鱀豚向人类偶而显露它们的真实面容而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1914年早春,一位名叫霍伊(C.M.Hoy)的美国青年出现在城陵矶,他的父亲在中国传教布道多年,并把全家从美国搬到了洞庭湖畔。霍伊虽然只有17岁,平时却非常喜欢打猎。这天,霍伊摇着一只小船到洞庭湖上打野鸭,不知不觉间划到了城陵矶。就在这里,一群“大鱼”突然在小船前方搅起一大片水花。霍伊兴奋地向猎物连开了两枪,一条“大鱼”立刻翻着乳白的肚子浮上水面。当霍伊兴奋地把硕大的猎物拖上小船时,惊异地发现这是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动物:身长两米多,灰蓝色的脊背,乳白色的肚子,特别是头上长着一个又长又尖的嘴。霍伊在渔民的帮助下,把这个奇怪的猎物运回了家,他的父母亲马上意识到,儿子捕猎到的是一个稀有动物。他们为这个奇怪猎物拍了照片,由于它太大了,于是便锯下它的头和颈,制成了标本,并将标本运回美国,送到华盛顿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哺乳动物学家米勒(Gerrit S. Miller,Jr)看到霍伊采自中国的这个标本如获至宝,立即着手进行研究,他从完整的头骨标本上鉴别出,这是一种世界上还没有人报道过的新物种,是一种珍稀的淡水豚类生物。1918年,他在史密思研究系列文集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论文《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A new river dolphin from China)。在这篇研究论文中他首次将白鱀豚确定为动物新种,并按照国际生物命名规则,为来自大洋彼岸的这个淡水豚正式起了一个拉丁文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1918。
霍伊采集的这个标本,成为白鱀豚的模式标本,洞庭湖也被记录为白鱀豚的模式产地。从此,中国的白鱀豚才在世界生物文献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此之前,世界其它四种淡水豚都早已被命名,其中,恒河豚(Platanista
追捕的渔民随后赶到,两只小船完全堵住了水道狭窄的大湾口,将2头白鱀豚围在水塘里,然后开始捕捉。
由于这完全是一次4位普通渔民与2头白鱀豚的一场“遭遇战”,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制造一个重大新闻,并且是一件随着岁月流失而愈加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事件,所以惟有他们4人能够提供的这次捕捉白鱀豚的实际经过,在过后时间并不长的各种报道中,就形成了一家一个说法的混乱状况,甚至多数媒体书刊都报道说这次只捕获了一头白鱀豚。所以,对于4位渔民捕捉2头白鱀豚的细节经过,更是怎么说的都有。有的报道说是4位渔民用船堵住湾口后,“一网撒下,双双落网”(《北京晚报》1980年2月17日)。也有的报道绘声绘色地讲述说:“两个渔民跳入水里进行围捕,这头重80市斤的白鱀豚在水中游动迅速,忽东忽西,忽起忽没,把两人弄得筋疲力尽竭,根本没法捉住它,经过一番追逐,渔民终于下狠心使用了铁钩……”(《武汉科技报》1980年6月30日)。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课题组首任组长、著名专家陈佩薰在2002年7月19日接受《楚天都市报》访谈时的说法是,“由于渔民看见它满口牙齿,误以为会咬人,便用钩子钩住颈部,留下了两个洞。”
这个捕获过程的细节恐怕永远不会准确还原,但只有两个结果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渔民在捕捉那头个体虽小但却活蹦乱跳的白鱀豚时,由于重30多公斤,加上身上非常光滑,根本抓不住,于是,渔民们就用一把专门抓大鱼用的大铁钩,用力钩住它的颈背,才拉上了船。而另一只体质较弱的大豚在被捕捉上来之后,很快就死亡了。
《北京晚报》1980年2月17日在“珍豚捕获记”中还报道了这样一个人性化的细节:
船上的四个渔民又惊又喜:啊,堵住了两只白鱀豚!只见体型大些的那只喘着粗气,另一只紧紧相随。原来,它们是一对情侣,雌豚因病多天未食,皮肤上已出现霉斑,命在旦夕,现在它搁浅了。而雄豚还是依依不舍地跟随着它,全然不顾追捕者就在附近。原来,对“爱情”忠贞是白鱀豚的生活习性。
这两头白鱀豚果真是一对情侣吗?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权威专家的明确证实。那个时候,连专业科研人员对白鱀豚都知之甚少,而且当时大豚已死,科研人员在现场全力以赴救助已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的小豚,根本顾不上去分析两头豚的关系。但从后来科研人员对白鱀豚的研究可以知道,那头小的雄豚当时还没有性成熟,如果说它和死去的雌豚是一对情侣,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情侣说”显然是当事人或采访记者想当然的添油加醋。从白鱀豚家族的习性特点分析,它们应该是一对母子。白鱀豚也确实与人类一样重亲情,重家庭,但是否对“爱情”忠贞,科学家们至今也未能研究证实。
4位朴实敦厚的渔民马上将捕到白鱀豚的消息报告给附近的湖南省城陵矶水产收购站。收购站的同志连夜给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挂长途电话报告了这个重要事情。那个时候在中国打长途电话还是很不容易的。
4位朴实敦厚的渔民【注】当然不知道他们已经制造了一个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新闻,更不知道66年前,也是在城陵矶,一位美国青年获得世界第一个白鱀豚模式标本。
“水中国宝”白鱀豚只是在这里再一次神秘地向人类显露它们的真实面容。
【注】在以往有关白鱀豚的报道中,极少提及捕获“淇淇”的几位渔民的名字。既然第一个获得白鱀豚头骨,为白鱀豚命名作出贡献的美国人霍伊已经青史留名,我们也不能忘记为我国人工饲养白鱀豚作出贡献的这4位普通渔民——胡家法、胡振盛兄弟俩与龙得彩、陈大华。他们的名字是在时隔22年后,笔者委托湖北嘉鱼县的吕野先生寻访调查得到的。其时,主要贡献者胡家法已辞世。博主在这里特别展示湖北省嘉鱼县1983年刻制的这2枚主图为白鱀豚的邮展纪念戳,以此向4位嘉鱼渔民表达敬意!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或或链接“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yongaiqiqi,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