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16岁的张炘炀,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纪录至今无人打破。日前,他在央视节目中“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否则就不参加答辩”的言论让他陷入一场浩大的舆论漩涡。
一时之间,少年博士“向钱看” “智商高、情商低”“价值观有问题”之类的议论甚嚣尘上。这些断语,很难说不是断章取义。因为仔细看完整个访谈之后,能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种悲凉——无论是小博士本人,还是将望子成龙作为惟一人生目标的父母,他们在有意无意中,都被一种极端的价值观裹挟与绑架着。用他父亲的话说便是:“应试教育是避不开的现实。”因而,他们便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将这种避不开的现实,发挥到了极致。而张炘炀要求父母买房的这一举动,与其说是一种诉求和愿望,倒莫若说是一种抗争——你逼迫我做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我未尝不可以逼你做能力范围的事情。这种心理,很难往世界观上去扯,而极可能是一个青春期孩子与父母偶尔赌气耍小性子,是当不得真的。倒是孩子对害怕步别的“神童”的后尘,以及对父母为自己安排的未来充满的恐惧,值得关心。
瑞士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主角是一个智商高达180的天才少年,他具有世上一切望子成龙的父母期待自己儿女所应有的异能,学钢琴,一听即会;下象棋,遇神杀神;炒股票,轻易成为百万富翁;开飞机,无师自通……这样的近乎于变型金刚的万能小孩,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欢乐无俦地生活。相反,他因为自己不能被别人当成普通小孩,过正常的童年生活而抑郁痛苦。某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他背着沉重的翅膀从楼上跳下,摔伤腰腿,并从此假装异能全失,去争取一个寻常孩子的平庸生活……
我们也许能从这部以真人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中,感悟到些什么——别去过度解读并为难一个正处在学习期的孩子,这世界上的所有好的和坏的世界观,都不是他发明的!
前一篇:你相不相信收费公路这么“亏”?
后一篇:这两位草根让多少“高尚”人士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