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闻人物:“读书乞丐” ——温馨可以如此残酷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本周人物·“读书乞丐”父子
近日,网上一组照片受到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在人来人往的洛阳街头,一名老年乞丐正在教身边的小乞丐读书,读的是初中语文课本。天气较冷,老人穿着破旧的棉衣,小孩紧靠在老人旁边。从画面看,小孩双手似乎有残疾,但是两人的表情很认真。
这是一幅温馨而残酷的景象。温馨,是一老一少两位乞丐陶醉在书里,因知识带来的点点温情;而残酷,却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与这温馨景象形成强烈反差的现实生存状况。让人不寒而栗的是由这番情景激发的想象——这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何其相似?在浩大而惨烈的绝望中,那本翻得破旧的书,如隆冬里的一枝小火柴点起的火光那样,既温暖耀眼,又弱不禁风。让人在片刻的温情之后,产生难以抑制的悲伤——这点小小的希望,能让他们走出困境吗?他们脚下的路,究竟还能走多远?
写下这段话时,我耳边响起的是中州大地上凄厉的寒风呼啸声音。这对父子,集中了弱势群体中的“老弱病残”所有困苦特征。但他们在绝境中读书的小小场景,诠释了“只要心中不丢失希望,人就不会陷入绝境”的道理。但是,这句话,说着容易,实现起来,却很有距离——虽然,在媒体和热心网友的关注下,“读书乞丐”父子已被救助站收容,但是,摆在这对相差57岁的父子面前的难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光是一个户口所在地的确认,就有巨大的难度。孩子的身份确认,办理相关的收养手续,以及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籍和生活问题,更是需要花大力气去整理的一团乱麻,这些问题,显然是这对连生计都还没法解决的乞丐父子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
因此,在感动之余,请为这对父子做点具体的事情,让他们面临的种种困难消失。温暖小家里的读书父子,虽然比街边“读书乞丐”父子显得平淡,却让人心里,充满更多的温情。
■ 候选人物
郝生山
候选理由:10月8日19时许,被害人吴某(男,18岁,就读长春市某高中)与同学打篮球时,与郝某(男,17岁,学生)发生肢体冲突。郝某父亲郝生山闻讯到达现场后,率人对被害人吴某及其同学进行殴打,将吴某砍成重伤,经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截至10月12日17时,警方已抓获涉案人员17人,依法拘留12人。
点评:儿子和人发生冲突,本无意“坑爹”,可是现在父亲却在“帮”儿子的同时,更“坑”了儿子。因几句争吵,上升成夺命事件,貌似简单,却足以引起反省。法律意识的淡薄,家庭教育的畸变……如果缺乏“守望者意识”,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成长中的“陷阱”。
刘路
候选理由:刘路,笔名刘嘉忆,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专业08级本科生。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作出了对拉姆齐(Ramsly)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被认为彻底解决了英国数理逻辑学家Seetapun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学校决定让他提前大学毕业,并立即录取为硕、博连读的研究生。
点评:失败的人生总有失败的借口,成功的成长似乎不需要理由。但是,刘路,只能代表自己,无法代表同辈,无法代表学校,更无法代表当下的教育。因此,不管是否读硕博,让刘路按照自己的路去成长吧,过多的“破例”不妨多提供给其他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