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丨清明不是节日,是人格
(2017-04-03 19:31:31)
标签:
不龟手孔伯华孔令谦孔医堂文化 |
分类: 感悟随笔 |
清明丨清明不是节日,是人格(转自孔医堂微信文)
在这个雨水淅沥的日子里,
我们总会踏上故土停留驻足。
望着那紧追春光、野蛮生长的青草,
不觉然间,心中对故人的思念,
也在无边无尽地疯长。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寒食过后即为清明。清明因其风,温风如酒,清香而明洁。清明风为巽,巽为绳直,故万物至此齐整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在“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
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
清明分三候:“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清明之始,桐树首次开花;过五天,田鼠就好像小鸟般多了起来;又过五天,彩虹开始出现。
清明风物,仍以春物繁花为主。民间有“吃了松花饼,一年都有劲”的说法,《万花谷》记载道:“春尽。采松花和白糖或蜜作饼,不惟香味清甘,自有所益于人。”面粉混入花粉的芳香气息而制成饼,自有一番风味。
在南方客家一带,有清明吃艾糍的风俗。踏青归来,顺手采摘一把艾草,与蒸熟的糯米摏成膏团,中间包入芝麻花生馅,再入锅蒸熟。入口的艾叶清香,如同沉醉在十里春风之间,久久不能忘怀。
俗谚曰:“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时节,气候转暖,此时应多舒展筋骨,润濡五脏六腑,宜晨运、登山、踏青、郊游等,适当加大运动量。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呼吸道传染病,这一时段晴雨多变,及时增减衣物,少出入公共场所。
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适当“增甘”即多食甜食。但肥胖者宜相应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对老年高血压者应强调低盐饮食,增加钾的摄入。这一时节应多吃柔肝养肺之物,如有益肝和中之功效的芥菜、利五脏通血脉的菠菜、健脾补肺的山药等都是不错的食材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