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伯华记事连载(四)

(2017-04-08 15:25:37)
标签:

不龟手

孔医堂

孔医堂望京

孔伯华

孔令谦

分类: 历史资料

精于辨证 随证制宜

孔门医学的精到之处,应当首推孔伯华对于辨证论治的重视。孔伯华尤其重视“认证”这一关,力主“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开”;更说“治病不在寒热温凉,而在于辨证有无错误”。

孔伯华的弟子曾回忆过一个医例:东城一位方氏女子,新婚不久,月经刚过十天,气逆呕吐,烦闷欲绝,到了晚上愈加严重,寝食难安,其他大夫对此束手无策。孔伯华经过诊断,发现她有肝热阴虚之象,脉象弦滑而且频数,再问知道她最近一次月经血量明显减少,于是断定她已怀有身孕。众人不解,孔伯华解释说,其他医生都被月经刚刚过去十天所迷惑,却投有注意到这次的经量明显减少。而女子怀孕后,需要积蓄一些骨血来荫蔽胎儿,由于由肝输向子宫的血行速而难驻,于是溢出少量的血向下流变成了月经。而根据脉象弦滑而兼数这一点来判断,更是怀孕无疑。她所出现的烦闷应该是孕妇特有的“子烦”,一般出现在怀孕4~6个月的时候,但她在怀孕十来天就出现这种迹象,只是一个例外而已。孔伯华给她开了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黄芩、淡竹叶、朱莲心的方子,孕妇吃过三服便基本痊愈了。能从乱象之中找准症结所在,可见孔伯华临床之时辨证之准确,确实名不虚传。

孔伯华认为中医临床辨证,病人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性别差异、生活地域、性情秉赋、饮食起居、气候情况……凡此种种,皆能影响一种疾病的变数。行医之时,如果不能将这些情况全盘考虑,细加辨证,则有违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故医者必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之而定”。

非但疑难杂症,即便是感冒一类的简单常见疾病,孔伯华也从不掉以轻心,经常从病人的性别、体质、年龄、舌苔、大便情况、是表重于里还是里重于表、有无湿热、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等方面通盘考虑,辨证无疑之后才肯开方抓药。由于对症下药,往往能够药到病除,疗效令人称奇。

在认证方面,孔伯华总结出一个独到的认识。他在晚年撰写的《论两纲六要不能平列》中,反对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并列为八纲的说法,而是强调阴、阳为两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要。认为“医者临证,必须先审阴阳,因为病因症脉与药皆有阴阳”。“故阴阳者,医道之总纲领也”,“至于六要者,病变之关键也”,表里是说明病之深浅,虚实是真假关系,寒热是病之性质。两纲六要,实际上是对疾病一般的反应和规律的认识框架,依此便能对疾病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但病人患病,病情往往错综复杂,更需要医生认真辨证,抓住主要矛盾。而“辨证既明,论治用药更应详酌,故有时参、术、硝、黄俱能起死,芩、连、姜、附尽可回生”。孔伯华对于辨证的重视,已经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便是他的高明所在。

在临床辨证上,孔伯华非常重视脉象。他讲:“诊脉之时,必静心凝神,手按之,意致之,三部九候反复而摩审之,使精神完全灌注于指端,则脉之性状,自然显于指下。倘心有他营,气有妄动,则其体难辨,指下难明矣,”又论病脉多见弦象曰:“无论病程久暂,体质强弱,性别男女,邪气盛衰,切其脉,或多或少总有弦象日多兼数。余尝思其故,盖以诸病多生干郁,郁而不舒,则不遂肝木条达之性,于是肝病,故脉多见弦。郁未有不病火者,火未有不由郁者,是以脉弦而多兼数也。”

但孔伯华认证,并不独重脉诊。他的嫡孙孔令诩曾经回忆过一件往事:孔伯华晚年因病在家休养,孔令诩的小妹在屋里玩,孔伯华盯着她看了一会儿,然后急忙把家人叫了过来,说孩子得了大头瘟,吩咐赶紧熬药。家人将信将疑地准备好了中药。到了晚上,小妹果然发病了,又哭又闹,说头疼得厉害。好在药已经熬好了,小妹服药过后很快就平复了。中医讲,望而知之谓之神,能够仅仅通过观察就能发现潜伏的病情,孔伯华在认证上的造诣之深,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辨证论治,辨证是基础,但辨证清了,论治之时,还要因病制宜,确立正确的治疗方针。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论治的第一要则。孔伯华认为,内因既然是人体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那么论治之时,就要为人体之本寻找解决之道。人体即为一个整体,患病之时常常是很多机体器官环环相扣,发生变化,而人体又自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人之有本,犹如树木之有根,水流之有源,一日罹病,求其本而治之,枝流末疾,将不治而自治矣,人之一身,其本有二,先天之本在于肾,后天之本在于脾,先天之本以生之,后天之本以养之”。因此中医论治,一定要灵活变通,采取最合适、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他告诫后人要树立一种大局观,极力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病,不见人,一定要具有整体观念,照顾到病人的整体,他推崇明末张景岳关于元气的见解,认为病邪之所以能使人体发病,都是由于人体元气不足的缘故。设若人体阴阳平衡,本身自卫的元气很强,则“内腠闭拒,虽大风疴毒,弗之能害”,内因才是一切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基础。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中医治疗的原则,就是要达到恢复和充足病人的元气之目的。“有宜急祛其邪而后调其正者,有宜先固其正徐退其邪者,有宜寓攻于补者,有宜攻补兼施者”,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必须“因人、因地、因时而施,绝不可先有主见”。

人的病情复杂多变,有久暂的不同,又有缓急的区别;有热深厥深的假象,又有寒热交杂的局面;有正虚邪实的情况,又有脉证从舍的疑难。在治疗中有的应该急祛其邪而后调正,有的则宜先固其正而后徐退其邪;有的寓攻于补,有的攻补兼施。似此轻重先后,当随证制宜,因病而定,因人而异,所以必须灵活处置,抓主要问题,一切服从于客观需求,这样才不致有顾首不及足之叹。但说起来简单,能够真正做到掌握运用,确实是极有难度的,非花大力气、下苦工夫不可。而孔伯华最长于此。

他曾治愈过一位女子,20多岁,患有足跟痛,左轻右重,触地时如踏针毡,疼痛难忍,呻吟不止,后来病情发展到不能起床,口燥咽干,心中烦乱。看了十几位大大,不是开六味以滋阴,就是开八味以扶阳,有的说要吃补气血的药,有的说要吃疏肝的药,但都没有效果。到西医院检查,诊断为“骨质增生”,但当时并无特效药可医。后来请孔伯华看,他诊脉过后说:“六脉有力而弦,心中常烦乱,口内常燥干,溲赤便秘,这是实热内蒸,内肝之阳并亢。肝主筋,心主脉,所以这个病在血脉筋络之间。阳火,刚水,阳盛则水干,阴亏则水涸,跟骨失去润滑,怎么能不痛呢?”开方如下:桑寄生、川断、紫菀、白芍、寻骨风、威灵仙、牛膝、甘草、黑栀,安宫牛黄丸一粒,分冲治疗。三个月后,此女就步履自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