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教师,更是读书人

(2023-03-04 08:30:52)
标签:

学生心声

认知系统

发现自己

破解困局

ppl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是教师,更是读书人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  沈霄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多么文艺,多么有味道的一句话,看到书名就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感觉。

翻开书页,在作者常生龙先生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映入眼帘的是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引导和学生身心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的智慧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每辑皆是智慧,每章皆是力量。

章节页面,字字句句,细心品味,发现字里行间中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联想到在自己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似乎都能在此书中得到启发,有所感悟。正如常生龙先生在本书后记中写道的那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

一、借助阅读,贴近学生的心声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发光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教师们常常奇怪为什么自己反复讲的东西学生总是记不住,原来是这大脑的自我系统在作怪。得不到学生自我系统的关注,无论老师讲得怎么卖力,知识如何重要,教师所讲的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认知系统。由此可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充满情趣的授课方式比学科和教材内容重要。

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中,常生龙谈及要像做医生那样做老师。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但认同度很高。细想起来,我们对学生的了解远不如医生对病人的了解。医生对每一位病人的病情了如指掌,而且不论他病得多重,都制定最好的方案等待奇迹的出现。想起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顿觉惭愧。所以,我们也要在工作中要像医生了解病人一样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对症下药,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病人病情的好转,哪怕他得了绝症,也不放弃最后的希望。如果我们做到了,就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二、遇见好书,遇见最好的自己

人生就是一场修炼,对于教师而言读书是最好的修行方式。阅读好书,就是与智者对话,那种读到精彩之处如沐春风的感觉,读到妙语慧言拍案叫绝的感觉,读到独到见解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是真正的读书人,永难体会其中乐趣。阅读好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

发现自己的坚守与纯粹。常生龙在《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读后感中,介绍了罗恩老师教育奇迹之一:创新无止境,快乐每一天。他在文中写道:“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时间长了学生自然会倦怠。给校园生活不断添加一些变化的元素,让孩子们时时有新鲜感,感到学校的与众不同,对每天的校园生活都充满期待……”我不由自主地把这句话圈画起来,太喜欢这句话了。一直以来,我就是这么想,就是这么做的,却从来没有写出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每天都在这么想:“怎样给班级生活添加一些变化的元素,让孩子们时时有新鲜感,感到班级的与众不同,对每天的班级生活都充满期待呢?”今天我们值日、班长我竞选、好书我推荐、猜猜他是谁、教室里来了小可爱、家长大讲坛……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每天都充满惊喜。我发现,自己虽然不是写书的名师,却有着名师一样的坚守和纯粹,不由感觉无比的喜悦,无比的自豪。

发现自己的惭愧与困惑。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发言积极的孩子往往成了课堂的主角,其他更多的孩子成为配角。我们尝试各种办法,如设计不同难度层级的问题,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用开火车的方式轮流发言……课堂发言状况有所改观,但是收效甚微。当我读完常生龙《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读后感,我恍然大悟。常生龙在文中写道:学生的许多行为是机会主义的,如果他发现在课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体问题来得方便,更好应付教师的话,他就会选择不回答;如果他发现自己趴在桌上睡觉而教师不管的话,他就会经常趴着。学生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为了规避责任。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他这种倾向,让其在课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终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原因找到了,如何破解困局呢?常生龙在文中重点介绍了莱莫夫的“杜绝退出”技巧。“杜绝退出”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从学生不能回答问题开始,直到他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说“我不知道”,教师会去提问别的学生,但在他人给出正确答案之后,教师一定要让这个学生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给出引申的问题要求他继续回答。当学生发现自己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文化场中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估,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惭愧,早干什么去了?不由想起常生龙在书的序言中所写:“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我勉励自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抓紧阅读吧。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阅读犹如一日三餐,天长日久,终会内化在一个人的精神样貌里,终会助力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阅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

是教师,更是读书人
(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