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人都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读《绝非偶然》

(2023-03-06 05:56:54)
标签:

社会心理

发展历程

个人成长

绝非偶然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埃利奥特·阿伦森《绝非偶然》一书有感

每个人都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读《绝非偶然》

 

我的书橱里就有埃利奥特·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作《社会性动物》,而且放在很显眼的位置,只要我在书橱旁找寻书籍,很容易就能看到这本书。没想到的是,他这本书的出版还颇具戏剧性:在学校里,他对当时使用的心理学教材不满意,同事半开玩笑地让他自己写一本。他当时还抱着“我是科学家,可不是写书人”的心态,但也尝试着写了几篇随笔发给学生,没想到深受学生的欢迎。于是,一本经典教材诞生了。

埃利奥特·阿伦森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曾荣获美国心理协会全部三项大奖:杰出教学奖、杰出著作奖、杰出研究奖。他所著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他是如何做出这些成就的?在他年老眼睛出现病变几近失明的状况下,他依然坚持用口述的方式进行写作,他的自传《绝非偶然》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完成的。这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其中不仅有阿伦森的成长历程,也向人们展示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他用自己的经历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真义: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不受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

(一)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阿伦森也有一个和其他名人相似的、似曾相识的童年。

阿伦森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他的父亲原本有一个商店,但因为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也不善经营,当整个社会的经济出现问题时,自然成了牺牲品,不仅丢失了自家的店铺,还失去了工作,全家居住在城市贫民窟,常常食不果腹,取暖的钱也凑不够。家境的贫困,犹太人的出身,再加上自己比较比较内向、极其腼腆,于是不成不受待见的人,一起玩耍的亲戚要去钓鱼,不愿带着他去;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遭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在学校里,一旦被老师叫起来背诗或回答问题,他就会脸红、结巴,经常在难堪的沉默中煎熬。青少年时期的阿伦森讨厌上学,成绩也不好,觉得自己很笨。父亲在他17岁时因癌症去世,临终前,对这个既腼腆又毫无天赋的儿子的前途备感忧虑。

在他成长的历程中,哥哥贾森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贾森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虽然在学校、在家庭中顶着各种各样的光环,有着明显的优越感,但他却没有对弟弟阿伦森另眼相看,而是用满腔的真情和关爱呵护着、支持着弟弟成长。他在弟弟受到委屈的时候为他出面打抱不平,他帮着弟弟联系实习的工作锻炼弟弟的社会交往能力,他给弟弟讲社会生存的道理,帮助弟弟训练棒球建立自信,在父亲去世后,他力排众议坚持要让弟弟去上大学……在贾森的全力支持下,阿伦森学会了怎样将手中的“好牌”打好,怎样将手中的“烂牌”打出精彩。

尽管需要自己打工挣钱来支付大学的相关费用,以至于一段时间不得不在停车场找寻别人没上锁的汽车,作为自己过夜的“宿舍”,但大学生活确实给阿伦森创造了很多机会,也让他发生了很多改变。比如说,在家乡读书期间,当地的人们几乎一边倒地相信并支持麦卡锡,但到了大学之后却发现同学和老师们反对麦卡锡的占多数,这让他意识到,对同一件事情原来可以有完全相同的看法,而且这竟然是一种常态。这是他进入大学之后不久第一个重要的收获。

他努力克服自卑的心理,尝试着和同学之间友好交往。在陪伴女友去听课时,偶遇正在讲心理学导论的马斯洛,他那天讲的是种族偏见和民族偏见的问题,直击阿伦森少年时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经常被人欺负所产生的困惑和人生难题。这让他深感兴趣,于是立刻转系将自己的学习方向转向了心理学。马斯洛很喜欢阿伦森,在他本科毕业的时候希望他选择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继续读研,但阿伦森没有听从马斯洛的建议,决定跟随成就动机理论的提出者麦克莱兰继续深造;麦克莱兰调入哈佛,希望阿伦森继续跟着他到哈佛读博士,但他去选择了斯坦福,并在那里遇到了研究认识失调理论的费斯廷格。博士博业之后他到哈佛大学去当助理教师,被布鲁纳所看中,但他的心思在自己的认知失调理论实验上,不愿意师从布鲁纳,几年之后又调动到明尼苏达,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教学研究生涯,并与林齐合编了《社会心理学手册》。

阿伦森确实非常幸运,在求学期间遇到的三位导师马斯洛、麦克莱兰、费斯廷格都是当代心理学界的翘楚,一个比一个牛。他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但我更重要的是,在每次面临事业发展的重大选择时,他都有非常明晰的价值判断,做出了有助于自己更好成长的选择。这才是他最终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的关键所在。

(二)

在阿伦森求学时期,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分别是行为主义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通过控制条件观察动物的反应的实验结论来解释相应的心理机制;精神分析学派则聚焦于潜意识分析等问题。马斯洛认为,这两种学派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他认为应当构建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从人文主义的视角以及哲学的视角来研究人的动机和本性,分析人的情感和思维。他为此提出的五个层级的需求理论,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阿伦森在跟随马斯洛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马斯洛有关“自我实现”的定义一直在变化,而且还存在循环论证的可能。他尊重马斯洛,很认同他带给自己的健康快乐的人文主义情怀,但也会很坦诚地和他沟通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阿伦森日后有突出的成就,与他既有人文主义的情怀,又抱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在阿伦森读研期间,费斯廷格已经是心理学家的红人。他的“认知失调理论”告诉人们,人如果有两种不一样的认知,就会产生失调的感觉,人就会为这种失调去找寻一种合理化的解释,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致。比如说在街头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一个认知告诉自己不去帮扶是不道德的,另一个认知告诉自己,去帮扶一下很可能被讹诈,这就带来了认知失调。那些最终绕道而行的人,就会选择“现在大家看到老人摔倒都不去帮扶”这个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费斯延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给心理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与行为主义理论关注的“刺激-反应”的理论模式完全不同,丰富了人的行为模式的复杂性。阿伦森对这一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巧妙地设计实验,证明认知失调理论是可以被精确证实的。他开创了“高影响力实验”, 将被试置于一系列连贯可信而且引人入胜的过程,准确控制其中的变量,以期最终得到准确的结论。相对传统心理学研究对实验和调查的轻视,这种实验并没有太多人为干预的痕迹,既摆脱了人格变量的差异,又遵循了科学的精神,让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成为可能。

阿伦森在研究认知失调时还发现,认知失调和个人对自我的认同有关系。他发现越是有自我意识的人越容易在不同场景产生认知失调;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意识,则更容易随大流。普通的老百姓,对那些有权力的人经常走后门为自己或亲友谋福利这件事情深恶痛绝,但一旦他们其中有人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拥有权力的人,他很快就会忘记自己当年的痛骂,转而也走上了以权谋私的道路。有了权力的人,在面对具体事情时会产生较大的认知失调,然后会找寻理由来说服自己,比如说“我不想这么干,但不这样干,自己都没办法在这个圈里混下去”之类的。而那些从没得到过权力的人,往往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缺乏相应的自我认知,也不存在什么自我失调。阿伦森的这一研究,是对认知失调理论的重要补充。

“高影响力实验”成了具有鲜明阿伦森标志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尽管有一些教授并不认可甚至对这样的实验方法不屑一顾,阿伦森仍然坚信“高影响力实验”的价值,不断向各方面的专家解释自己的实验过程,并不断改进实验的设计,让其更加完美。在阿伦森的整个学术生涯中,他通过这样的实验,解开了许多现象背后的原因,也为自己赢得了盛誉。比如在卡内基看来,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重要的是学会赞美对方。但阿伦森却不这样认为,他专门设计了一个实验,观察被试连续7天获得陌生人评价的反应,评价分四种:持续赞扬,持续批评,先批评再赞扬,先赞扬再批评。按照卡耐基的理论,收获持续赞扬的被试对对方的反应应该最积极,收获持续批评的被试对对方的反应应该最消极。但是实验的结果表明,“先批评再赞扬”的被试反应最积极,“先赞扬再批评”的被试反应最消极。也就是说,卡耐基的说法与真实的情况并不相符。

阿伦森还做过很多著名的实验,在《绝非偶然》这本书中都有介绍。从理论假设到实验过程再到最后的结论分析,每一步都清晰可见。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三)

正如作者在中文版序里对此书的评价:这是一本有关改变的书。

。在过去,传统心理学特别强调遗传或儿时的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这有点先天决定论的味道,不管自己是否愿意,你都会成为你的父母、你所成长的环境那样的人。这样的理论不仅让人感到沮丧,也往往让人失去改变的意愿。但社会心理学则不同,它试图帮助人们搞清楚影响个体成长的各种因素,比如同辈群体、自己的经历,以及自己如何解释它们等,然后从中找寻改变的力量和路径。

阿伦森非常欣赏的一个观点是:人格和能力并非一成不变。个体的能力固然受遗传所限,就像不是每个人都像爱因斯坦一样聪明,或拥有迈克尔·乔丹那样的运动天赋,但个体的发展绝不会受遗传和儿时不愉快经历的束缚,每个人都能够成长并提升自我。正是因为他相信这一点,才克服了自己的性格腼腆,靠着勤奋努力和不懈奋斗超越了自我,接受了高等教育,寻找到出色的导师,点燃了生命之火。

一个人仅仅依靠自身的观念仍然势单力薄,如果身处可以改变的社会文化之中,就能获得更为强大的变革动力。阿伦森特别提到法国历史学家、美国社会的观察家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的传世名作《论美国的民主》,在这本书中,托克维尔写道:“他们一致相信,人生可以达到至善。他们断言,知识的传播必然产生有益的结果,无知将导致可悲的致命的后果。他们把社会视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体,把人生视为一幅不断变化的图画,其中没有什么是永久不变或应当永久不变的。今天看来很好的事物,明天就可能被更好的取而代之。”这是典型的美国信念,笃信改变和自我完善的力量,相信工人的儿子可以成为教授,人们能够克服根深蒂固的偏见,现实并非一成不变。这一信念不但成了阿伦森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心,也主宰了他的人生。

一个拥有改变信念的人,更加容易兼收并蓄。书中,阿伦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求学期间他在读一本名为《人就是机器》的书,老师问他是否同意书中的观点,阿伦森说:“完全不信!他所有的结论我都不认同,但作者无以伦比的论证天赋打动了我。”你看,正是这样的不带偏见、不设门槛的学习,让他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获得更加深刻地洞察。

一个拥有改变信念的人,更容易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父亲去世之后是否要读大学,跟着马斯洛继续做临床研究,还是换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读研……面对一系列的选择,阿伦森除了客观衡量之外,还经常问自己到底想到的是什么。这样做出的决定,后来都被验证是正确的。尽管很多时候看上去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最好,但它是适合自己的。

 

《绝非偶然: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自传》,[] 埃利奥特·阿伦森著,沈捷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每个人都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读《绝非偶然》
(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