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花开春自来

标签:
上海市花早春绽放玉堂富贵清新高雅ppl |
分类: 旅途随记 |
白玉兰花
这几天气温回暖,白玉兰花也此起彼伏地开了起来,给着料峭的三月带来一缕清香。
我国栽培玉兰有2500年的历史。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点是栽培紫玉兰,因为它的花蕾是一种中药材,名叫辛夷,主治鼻子方面的疾病。通常在花儿绽放之前采摘,置于通风状况不错的环境下阴干备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治疗鼻病的疗效作了肯定的论述。现代研究证明,辛夷所含的挥发油对鼻粘膜血管有收缩作用,并能促进分泌物的吸收,从而改善鼻孔通气功能。
作为观赏树木的白玉兰,大约在唐宋时期才开始被人们关注和栽培,而有关白玉兰花的记载,要到明代之后才逐渐多了起来。
白玉兰花
玉兰是木兰科玉兰属的落叶乔木。这让人联想起屈原很有名的佳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很多人以为,屈原所说的木兰,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能看到的观赏性植物白玉兰,但后来相关专家经过考证,发现先秦到唐代的所谓“木兰”实际上是樟树的近亲,和玉兰实在没什么关系。
玉兰是一种植株高大的乔木,高度可以达到25米,胸径可以达到一米以上,树皮深灰色,粗糙开裂;小枝稍粗壮,灰褐色。它枝繁叶茂,延展出宽阔的树冠,叶子纸质,倒卵形,上面深绿色,嫩时被柔毛,下面淡绿色,沿脉上被柔毛。
白玉兰的花蕾呈卵圆形,花先叶子开放,花开时直立枝头,盛开时形状又像莲花。玉兰的花不像桃花、月季那样分萼片和花瓣,而是只有9枚彼此形似的“花被片”。9朵花被展向四方,直径可达10-16厘米。花的中央有大量雄蕊和雌蕊,呈螺旋形排列在一个柱状结构上。雄蕊的花丝是紫红色的,雌蕊群则是淡绿色的。花儿盛开时,清香阵阵,沁人心脾;花团锦簇,妖娆万分。玉兰花花芽酝酿的时间很长,但盛花期很短,前后也不过4、5天的时间,前面还看着它耀眼地在枝头上绽放着,后面紧跟着就是一地飘落的花瓣,远远望去,也是一道风景。
白玉兰花
明代的张茂吴曾在《玉兰》一诗终夸赞白玉兰:“千花红紫艳阳看,素质摇光独立难。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须九畹始征兰。”这首诗的后半句“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须九畹始征兰”就是玉兰这个名字的源头,玉温润,兰幽香,透出一种雅致的富贵气来。有了这枝洁白的玉兰,何须到处寻访兰花呢?
在明清时代,中国的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定型,新加入的花卉很难再在诗文中拥有自己的独特意象。因此,在明清文人的笔下,玉兰主要只与三种常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其一是将它比作美女,抒发对其美艳的赞叹;其二是喜其花色洁白,花香清雅;其三是赏其早春开放,满树明媚。
明代沈周有《题玉兰》一诗,诗中写到:“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诗的开篇就提到了早春时节,碧绿的柳条随风飘荡,引来玉兰花的绽放。玉兰花颜色如银,似玉又像雪,洁白无瑕;香气淡雅柔和,清新宜人。玉兰花(韵友)知道人们对她的欣赏,隔着帘子轻轻展开雪白的花瓣(白霓裳)。你看,短短的一首诗,就将上述三种情感进行了有机的表达。
白玉兰花
类似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
明代的文徵明有《咏玉兰》一诗:“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遗霓裳试羽衣。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说玉兰花开洁白优雅,仿佛绰约多姿的美人刚刚妆点过雪白的面容,如美玉一般熠熠生辉。从远处看去,满树的花朵仿佛无数穿着素衣的美人,聚集起来轻盈起舞,像雪花飞舞那样美不胜收。这样我想起神话传说中住着仙女的姑射山,这玉兰花一定是来自姑射山的仙子,上天才会赐予她这样飘飘欲仙的霓裳羽衣吧。在春寒料峭的夜里,婆娑的花影在月光下映照空阶,让人不忍践踏,玉兰花那洁白的花朵沐浴在淡淡新月光辉中,圣洁而静谧。晴冷的夜晚微风轻拂,玉兰花的香味似乎也愈发清香四溢了,哪怕院落重重,也阻隔不了这淡雅的花香。说起环肥燕瘦集于一身,也只有杨玉环和赵飞燕两位美人的名气可以与之匹敌。相对于江南早春梅花的瘦峭孤寒,玉兰花反而以她的丰盈清丽更胜一筹。你看,这首诗基本上也是从上述三种情感的视角切入的,只不过对玉兰花的赞美更多,以至于觉得它比梅花还要更胜一筹了。
清代查慎行的《雪中玉兰花盛开》也与此类似:“阆苑移根巧耐寒,此花端合雪中看。羽衣仙女纷纷下,齐戴华阳玉道冠。”
白玉兰花
清代孙星衍的《玉兰》一诗这样写道:“迎春开趁早春时,粉腻香温玉斫姿。容易阶庭长得见,人从天上望琼枝。”这首诗不仅描述了玉兰的生长环境、花儿开放的时间、可供观赏的地点,还引导大家找寻最佳观赏的角度,说从上往下看,能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美感。
除了观赏的角度,还有人将其和紫玉兰进行比较。明代王谷祥的《玉兰》一诗说:“皎皎玉兰花,不受缁尘垢。莫漫比辛夷,白贲谁能偶?”说洁白而又有光泽的玉兰花,看起来没有收到尘埃的一丝污染。我们不用把它和紫玉兰(辛夷)相比,虽然紫玉兰和白玉兰都有芬芳的气息,但白玉兰那雪白的颜色、硕大的花朵,又岂是紫玉兰能够比得的?
清代朱廷钟在《满庭芳·玉兰》一词中也有过类似的比较:“刻玉玲珑,吹兰芬馥,搓酥滴份丰姿。缟衣霜袂,赛过紫辛夷。自爱临风皎皎,笑溱洧、芍药纷遗。藐姑射,肌肤凝雪,烟雨画楼西。开齐,还也未,绵苞乍褪,鹤翅初披。”
清代著名书画家恽寿平在其作品《瓯香馆集·补遗诗》中,也有一首《玉兰》题画诗:“花期恐落辛夷后,不耐春风待叶稠。何似汉宫明月夜,玉盘擎露树梢头。”白玉兰比紫玉兰早开花,这本是自然现象,但作者却采取拟人的写作手法,刻意描绘出一幅玉兰、辛夷争春斗妍的画面。说白玉兰唯恐自己落后于辛夷,还没有等待春风的沐浴,更没等枝叶稠密,便急不可待地绽出花蕾,迎寒绽放。后面的两句连用了两个比喻,突出白玉兰的花色洁白无瑕,比之为汉宫明月,毫不为过;既表现出晨露浥润玉兰的娇容,又刻画出它亭亭玉立,凭空凌虚,清雅脱俗的气质。
白玉兰花
除了以诗词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白玉兰的欣赏、赞美之一外,很多画家也通过画作,将白玉兰花开最美好的那一瞬间定格,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比如说明代沈周在写生册中绘制的《玉兰》,就给人别具一格的感受。这幅作品以淡青色烘染背景,运用留白法突显花朵的洁白。用粗硬短促的线条画枝皴干,并以长弧线做出花瓣的柔嫩质感,显得清淡雅致,还颇具书法的趣味。
沈周的《玉兰》
比如说明代陆治有《玉兰》画轴,这幅画作以玉兰花为主体,一杆劲竹作陪衬,用色只取赭墨、花青,让人觉得气质高雅且出于天然。作者运用灵活的笔触,钩画出玉兰花柔嫩纯洁的风采,又以坚挺的线条双钩竹杆、竹叶,刚柔相济调和得恰到好处。更难得的是作者还为这幅画配了一首诗:“酒香花气春无量,花容人面颜相向。含情直待数来催,一声一叶花初放。冰肌玉质嫣千状,直教不许东施让。不随红紫逞鲜秾,偏留一种庄严相。”感觉作者是以此抒怀,将个人的理想投射在笔墨之中呢。
陆治的《玉兰》画轴
玉兰因树木高大,开花位置较高,被古代文人视作高洁的象征。所以在宅院中常种玉兰,象征“玉洁冰清”或“玉堂富贵”。爱写诗的皇帝乾隆,也特别爱好玉兰,下令在颐和园、故宫、碧云寺等处栽植了不少,并将玉兰和海棠、牡丹合缀成“玉堂富贵”的组合。这样的文化意象,在绘画中也常出现。
五代时期徐熙的《玉堂富贵图》,是一幅竖轴画,画中牡丹、玉兰、海棠布满全图,花丛间有两只杜鹃,图的下方,湖石边绘了一只羽毛华丽的野禽。枝叶与花鸟,先用墨笔勾出轮廓,然后再辅以色彩,颇具端庄秀丽的气韵。
徐熙的《玉堂富贵图》
明代孙克弘有《玉堂芝兰图》画轴,画中,玉兰、兰花竞相开放。玉兰花用粉多次轻染分出浓淡,再用工笔勾勒烘托出花瓣的肥厚白嫩。枝干双勾填色并施以皴擦,极富质感。山石先以淡墨勾出轮廓,然后用浓淡墨多次晕染,逐渐加深,直至显现出丰富的前后层次及石体的质感。山石玲珑剔透而刚硬,玉兰和兰花婀娜多姿而柔媚。这幅画设色明丽温润,层次细腻,变化微妙,典雅端丽,属作者工笔花鸟之佳作。
孙克弘的《玉堂芝兰图》轴(局部)
有关白玉兰的名人名作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展开介绍了。
1986年10月25日,经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白玉兰花正式成为上海市的市花。有专家梳理过白玉兰花最终压过月季、石榴、海棠等其他市花候选者而夺魁的理由,除了评选活动刚开始时就硬性设定的两个标准(必须原产中国,必须适合上海生长)之外,还包括:玉兰在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区久已栽培;它是上海春天最早开放的本土花卉之一,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它开放时朵朵向上,清香四溢,象征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它的花朵皎洁晶莹,又是清廉的象征。
白玉兰花
除此之外,玉兰的秀美还代表着纯真自然、忠贞不渝的爱情百年长久,同时也蕴含着感恩、友谊长存等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