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读《感觉的自然史》

标签:
五种感官原始认知运作机制主要特征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戴安娜·阿克曼《感觉的自然史》一书有感
人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外界的事物,这些事物经由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中枢,所引起的直接反应就是感觉。感觉是初级的认识过程,是简单的心理现象,各种感觉持续不断地在人脑中生成、建立互相关联,逐渐就形成了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事物变化状况的判断。
近些年来,有一种“具身认知”的理论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心智并不仅仅存在于大脑中,而是跟着大批的荷尔蒙与酵素旅行全身,忙着理解那些我们称之为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神奇复杂现象。我们想要对此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就需要知晓各种感官的运作机制。
一、嗅觉
嗅觉,简单地说,就是鼻腔粘膜对气体中的味道引发的感觉。各种物体,如果不具有挥发性,不能将自己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人就不会产生有关该物体的嗅觉。
嗅觉与人的呼吸息息相关。每一次呼吸都会把空气送到我们的嗅觉器官里。人每天约呼吸23040次,移动12400升左右的空气,让各种物体的气味在我们的体内流淌。在一呼一吸之间,我们嗅到了气味。种种物体的气息包围着我们,在四周旋转,进入体内,又从我们身上散发。
我们是如何描述所嗅到的气味的?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丰富,但描述气味的语言却非常匮乏。气味和语言似乎有一段神奇的距离,神秘不可测。你可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嗅到烟味,从端出来的食物中嗅到甜味,在燃爆的烟花中嗅到硫磺味,在一棵树旁嗅到花香的味道……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用其他事物做类比,但却没能找到一个个准确的词汇来描述气味,只能简单描述气味所产生的感受,例如某物闻起来“令人恶心”“醉人”“使人作呕”“使人愉快”“好闻”“教人血脉贲张”“昏昏欲睡”或“令人厌恶”。
由于我们的鼻子从脸上突出,而嗅觉感受体又在鼻子的最后方,所以气味要经过一长段的距离才能够被我们感知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皱起鼻子嗅闻的原因——好让气味分子凑近笨拙地隐藏在鼻子最后方的嗅觉感受体。气体分子在嗅觉感受体中会被嗅觉细胞所吸收,这些嗅觉细胞上有许多微小的毛发,称作纤毛,一个人共有500万个嗅觉细胞,它们牵动了脑中嗅觉区的知觉。嗅觉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区别在于,它们是凸出生长的,在气流中摇摆,像珊瑚礁上的海葵。这些细胞大约每30天更新一次。当嗅觉细胞察觉到某物在吃东西、发生性行为、情绪激动,或在公园漫步时,它就将讯息送到大脑皮质,并发出信号直达边缘系统,这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个神秘、古老而强烈情绪化的区域,我们因它而感觉,产生欲望,也因它而兴创作之意。
嗅觉区在每个鼻孔的上端,十分潮湿,且充满脂肪。遗传决定了嗅觉区的黄色基调,色调越深,嗅觉越敏锐。。动物天生就长于嗅闻,其嗅觉区域是深黄色,而我们人类则是淡黄色。狐是红褐色,猫是深芥末黄。
嗅觉最灵敏的动物多半是凭四只脚走路,它们的头紧贴地面,而气味潮湿、沉重、芳香的分子即在该处。牧羊犬有22000万个嗅觉细胞,比人类高44倍。猪可嗅出地面下6英寸的麦蕈,松鼠可找到数月前埋藏的坚果,猎犬可以嗅出几小时前离去的人的气味,鲑鱼可以嗅到遥远的出生地,游向该处产卵;雄蝶可依循数里外雌蝶的气味返家。有关气味的记忆几乎都是长期的,这提醒我们在指导学生记忆某些东西的时候,不妨加入一些嗅觉的元素,或许可以记得更多、记得更牢。
二、触觉
触觉是我们最先开始,却最后消逝的知觉。出生的那一瞬间,接生的医生就通过自己的手或者器械和新生儿产生接触,形成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初的触觉;人在即将离开人士时,最后失去的知觉必定也是触觉。
触觉通常难以研究。这是因为其他的每种知觉都有主要的器官与之对应,但触觉对应的是皮肤,皮肤伸展并包容着整个躯体。其他各种知觉都至少有一个重要的研究中心,比如研究眼睛来探究视觉的奥秘,研究鼻子来探究嗅觉的奥秘,研究耳朵来探究听觉的奥秘等,但触觉例外,它遍布整个躯体。
人体除了皮肤之外,没有其他部分与外界接触,皮肤囚禁了我们,但也给了我们独特的体形、保护我们不受侵略、视需要为我们散热保暖、制造维生素D、保存我们的体液。人类的皮肤约占体重的16%(约6磅),展开可达两平方米。皮肤由两层薄膜组成,下面的一层是浓密的海绵状真皮组织,1-2毫米厚,主要是结缔组织,富含胶原蛋白,能保护衬垫身体,生有毛囊、神经末梢、汗腺、血液和淋巴管。而上面的一层是表皮层,0.07-0.12毫米厚,主要由鳞片或鳞苞状的上皮细胞构成。表层皮肤是死的,容易脱落。人因为接触而产生的感觉其实并不发生在皮肤的表层,而是发生在里层。
那些既聋且盲的人虽然失去了听觉、视觉,但因为有触觉,仍能感知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甚至发展出更加敏锐的触觉感受能力。海伦·凯勒就是如此。当她把手放在收音机上欣赏音乐时,可以分出小喇叭与弦乐器的不同;她可以倾听到色彩缤纷的生命故事沿着密西西比河倾泻而下,从她的朋友马克·吐温的唇边絮絮倾吐。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事物,你的衣服、流动的空气、手提的物件等等。但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些事物。这是因为触觉神经末梢会“适应”刺激,当它辨析出那种经常性的、持续性刺激,就会停止反应。也幸好如此,否则我们会因轻软毛衣附在皮肤上的感觉而发疯,或因微风不止而发狂。
一个没有触觉的人能否活得下去?如果没有触觉,人将活在模糊而死气沉沉的世界,可能丧失了腿而不自知,烧伤了手而不自觉,也可能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单调的日子从此开始。在伊利诺伊大学的灵长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缺乏触摸会造成实验对象猴子的脑部伤害,表现在猴子身上就是行为异常。
和其他知觉相比,触觉要比语言或情感上的接触强10倍,也影响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没有其他知觉如触觉般使人激动,人们虽然知道这点,却不太明了它在生物学上的道理。触觉让我们知道生命有深度有轮廓,它使得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感受成为三维空间,如果没有那种对生命的复杂触觉,就不会有精于绘出感官与情感之图的艺术家,也不会有把手指潜入人体的外科医生。
三、味觉
一颗糖放在那里,你不知道它是怎样的味道,因为固体的糖通常很难蒸发变成气体散发到空气中,刺激我们的嗅觉。当将这颗糖放到嘴里,我们就能品味到它的甜味,是因为唾液融化了糖,触发了我们的味觉。物体只有在能够蒸发时,我们才能嗅到它的气味;物体只有在能被溶解时,我们才能品尝到它的味道。没有唾液,就无法品味。
成人约有10000个味蕾。味蕾的名字来自19世纪德国科学家梅斯纳与瓦格纳,他们发现味觉细胞层叠在一起如花瓣般一堆一堆的。味蕾极其微小,依主司分门别类(酸、甜、苦、咸),分布在口中不同的部位。在每一个味蕾之中,约有50个味觉细胞忙碌地把资讯传送至神经细胞,后者再使大脑有所警觉。味觉很少长在舌部中央,但在上颚、咽和扁桃腺也有味觉细胞,像蝙蝠一般挂在湿黏的石灰石洞穴墙壁上。每过7-10天,味蕾即经淘汰换新,不过到人到了45岁以上,更新速度会逐渐减缓。因为随着年岁增长,我们的上颚也会老化,于是需要更强烈的味道才能产生相同的感受,所以孩童的味觉最敏锐。
我们由舌尖品尝到甜味,舌后部尝到苦味,两侧是酸味,至于咸味则散布于舌的表面各处,但主要是上面。想想看,假如你拿着冰激凌,或者手上粘上了蛋糕,你最自然的动作是什么?通常你都会用舌尖去舔、去接触这些食物,因为甜味的味蕾就聚集在舌尖附近。将一块糖放在舌头的下面,那种甜美的感觉就会打很多折扣。相比较而言,人类对甜味的敏感度要低一些,对苦味的敏感度相对最高,同时对苦的忍受程度也是最高的,苦味的味蕾位于舌后,是作为最后的防线,以免吞入的危险物质滑入喉咙。
描述生活很对生动有趣的词汇,都与人们的四种核心味觉有关,特别是苦与甜。各种有毒的物体,虽然它们的味道有所差异,但在我们味蕾看来,它们表现出来的都是苦味。河豚的皮肤、卵巢、肝脏和肠子均含有河豚毒素,是全世界最毒的一种化学物质,比番木鳌碱或氰化物还致命百倍,只要指甲般的量,就能毒死全家人。很对人吃这道菜,吃下去的其实就是死亡的可能性,而最受推崇的河豚师傅是最能处理毒性的师傅,留下刚好能让你唇舌发麻,却不足以毒死你的量。
四、听觉
声音的本质是振源在振动的过程中,推动空气分子以振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的传播和扩散过程。当这些振动着的空气传到我们耳朵时,外耳就是接收和引导声音的通道,将声音直接送入耳孔中,促使我们的耳膜颤抖,再依次振动三块名称相当动听的小骨片——锤骨、砧骨和镫骨,这也是人体内最细小的骨头。三块听小骨紧压着内耳的液体,当鼓膜的波动传入内耳时,内耳的液体开始振动,内耳中有螺旋状的耳蜗,其内部嵌着许多毛发,作用是向听觉神经细胞传送信号。当液体震动时,毛发亦波动,刺激神经细胞,向大脑发出资讯。。
外耳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反射器。接收声音,再将之直接送入耳孔中是其主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少许的声音会由外耳的上、下或边缘溢出,几秒钟之后才导入耳孔中,由此造成了一定的延迟现象,而延迟声音的时间则依声音入耳的角度而定,大脑读到这延迟的讯号之后,会做出判断,准确定位音源来自何处。
如果有人用手指甲刮过黑板,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痉挛、抽搐,而且不只是我们国家的人们有这样的反应,世界各国的人们对此的反应都是大致相同的。这意味着上述反应不是人后天习得的,是与生俱来的。神经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我们进化中的一个遗迹,惊恐的尖叫声会使我们联想到突如其来的噩运,或者刮黑板的声音太像猎食者的爪子轻轻滑过我们身后岩石的声响。
不同的动物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有很大的差异。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通常在16-20000赫兹之间,但人类声音的主要频率在100赫兹(男性)到150赫兹(女性)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鼓膜会增厚,人们慢慢就会失去高低两端的声音,尤其是高音,这点我们可能在聆听喜爱的音乐时发现。人类不太听得到低频率的声音,这倒是件好事,否则我们整天都能听到像坐在草地的椅子上聆听瀑布那般震耳欲聋的声音。
战鼓使得心脏迅速奔腾,喇叭则使人乘上声音的战车。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音乐是人为创造的的一种声音,应该发端于原始的宗教仪式,目的是为了激励人群。每一个宗教均有其礼拜仪式,重要性不只在于其教诲,也因它使教徒一再地发出同样的声音,直到这些声音在记忆中生根,成为听觉上的山水。我们人类能够为世界增添事物、想法和充满创意的加工品,我们甚至也能创造声音,而这么做时,声音就变得如同森林一般实在。
五、视觉
人体70%的感官接收器集中在眼部,我们主要透过眼睛观看世界,从而评鉴和了解它。眼睛与相机很像,在眼球的后壁是一片薄网膜,由两种感官细胞组成——杆状与圆锥状细胞。我们需要这两种细胞,因为我们住在两个明暗的世界中:12500万个薄而直的视杆细胞分辨出黑白,700万个丰满的视锥细胞则有分辨颜色的能力。视锥细胞有三种,分别辨识出蓝、红、绿。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混合在一起,就能让眼睛迅速响应变化的景物。
视觉有许多种含义——字义上的、想象中的、幻觉的;对伟大事物的远见以及对极可能发生事物的预感。虽然我眼前看不见其他星球的稳定光芒,但却知道它们都在那里。看的动作并不是在眼睛,而是在脑部发生。从某个角度来说,看的行为完全不需要用眼睛,我们常记得几天甚至几年前的景物,在我们的心中显现,如果我们有意,也可以见到想象的事物。做梦时,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清楚的细节,有时我在视觉上见到使人如痴如醉的美景,在大自然的怀抱下体验强烈的喜悦,在夜晚时我躺下闭上眼睛,却看见美景展现在我闭合的眼皮下。
多数的人可以区分150-200种色彩,但并非每一个人都看到相同的色彩,许多人都多少有点色盲,男性尤其如此。许多物体根本没有色素,它们看来五彩缤纷乃是由于我们眼睛所耍的把戏。正如大海与天空因光线分散而呈蓝色,冠蓝鸟的羽毛也是如此。秋天的红叶常让人们震撼不已,惊叹这些色泽是如何来的,其实它们原本就在,只不过春夏季节因为光合作用不断制造出的叶绿素将这些色彩给掩盖了而已。使苹果呈红色,且使树叶变为红或红紫色的花青素,是由树叶养分消耗后仍留在树叶中的糖制造的。花青素每年会随气温及阳光的不同而变化,染红树叶。在秋日阳光最强,夜晚又凉又干的年度,呈现的色泽最美好。
色彩是沉默的语言,几乎每一种动物都会使用,章鱼情绪变化时,颜色就会变化;淡水鲈鱼在害怕时会自动变白;帝企鹅的幼鹅知道要索食时,就啄双亲喙的杏黄色部分;狒狒在求爱或屈服时,会亮出其蓝色的臀部。以一把红羽毛向雄知更鸟挑衅,它就会攻击;鹿会举起其白尾巴向同类提出警告,并跃出庭园。人类抬起眉毛表示不相信,而许多动物则以华丽的色彩作为警告,如亚马孙雨林的林蛙浑身闪着水蓝和猩红色,其色彩就是向潜在的猎食者表示:别碰我。
限于篇幅,仅仅对五种感觉的基本特征做了一些归纳梳理,就已经很长的篇幅了。这本书的涵盖的内容要比我所介绍的宽广很多。比如在视觉这一章,就谈到了人类与动物的视觉的区别,光亮和颜色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天空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秋天的色彩有着怎样的斑斓,画家的视觉和常人的些许差别导致他们用色的偏好甚至于颜料中毒,人类对圆圈的偏执和信仰,等等。在书中,戴安娜·阿克曼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博大的感觉世界,奏响了一场感官的欢乐享宴。
《感觉的自然史》,[美]戴安娜·阿克曼著,庄安祺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