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柿事如意的时节

(2022-11-09 06:20:42)
标签:

柿事如意

悠久历史

文化价值

作用多元

ppl

分类: 旅途随记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子

一不留神,已经过了“立冬”的节气。虽然气温冷一阵热一阵,但总是向着冬天的方向在前行。你看那树上的叶子,一片片地黄了起来,一阵风吹过,簌簌地就落下来一大片,躺在地面上的叶片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尽力展现着最后的风采。

这个时节,也迎来了柿子的“黄金时代”。有这样一条歇后语:“九月的柿子——红透了。”农历九月初七霜降,“霜降杀百草”,霜降时节,许多植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枯萎时节。不过,柿子却到了收获的时候。“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柿子宛若一朵朵散落人间的红灯笼,渲染出一个红彤彤、黄澄澄的秋冬采摘下来的柿子不能立即食用,要再放上一段时间,等到它们一个个饱满多汁,成为挂着白霜的柿饼,这时它们仿佛成了一个个能甜掉牙的小蜜罐,甜蜜着入冬后的大半个中国。

人们喜欢吃它,因为那份至真至纯的甜;人们喜欢看它,因为那抹红红黄黄的美色;人们也喜欢说它,“柿柿”如意、喜“柿”连连、心想“柿”成、好“柿”成双、万“柿”大吉……这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也是柿子们的甜蜜美学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子

柿树是我国原生树种,最初处于野生的状态,成熟果实为鸟类食用,也是人们在饥饿时果腹的好选择。在考古研究中,已有距今1万年之久的浙江省浦江上出土的柿核和距今6500年前的田螺山出土的柿核,这些柿核是从食物残渣的混合物中清理出来的,这足以证明人类采集和食用柿子的历史长达1万年之久。

柿树的驯化栽培也有3000年的历史。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记载“枇杷橪柿”。《晋宫阁名》云:“华林圆柿六七株,晖章殿前一株。”这说的都是皇宫里栽植的柿子。东汉时期有一条关于柿树的记载:“韦顺为东平相,赏罚必信。有柿树生屋上,徙庭中遂茂,顺至孝,行人以为感于天地而生。”说有一棵柿子树长在丞相家的房顶上,人们将它从房顶移植下来,种在庭中,结果枝叶繁茂,果实累累。韦顺是非常孝顺的人,人们都说是他的孝顺感动了天地,故而柿子长在他家的屋顶上。其实,将柿子树“种”在房顶的很可能是鸟儿或者某小动物,这段文字的记载可以推测,当时柿树的驯化栽培的历史还不长,高品质的柿子在人们心中的贵重以及稀有。

在古代,新的果树的驯化和培育往往是在帝王的花园里,也只有帝王才能享用和赏玩。南梁简文帝司马昱为柿子还专门写诗来炫耀“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疋此嘉名,方兹擅美。”我的柿子超好吃,可惜喽,你们都吃不到。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子

《齐民要术》中有“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软枣根上插之”,记述了柿树从野生转向栽培的方法。由于掌握了柿树嫁接技术,柿树栽培的规模不断扩大。南北朝时,柿子开始由庭园栽培发展为大面积种植到唐代“教民种柿”已经蔚然成风。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总结出柿树有七大好处,说:“柿有七绝: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在《新唐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虔善图山水,常苦无纸,知长安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习书,岁久迨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说郑虔(郑广文)少年时聪颖好学,资质超众。在长安居住的时候,生活困顿,没有钱买纸张练习书法,见慈恩寺中,有许多的柿叶,于是借住在僧房。每天取红色柿叶,当作纸张刻苦练习书法。后来终成为一代名家,他的草书达到了“如疾风送云,收霞推月”的境界。唐玄宗称之“郑虔三绝”,为其设学府,授予“博士”称号。后世用“柿叶学书”来比作刻苦用功、勤耕苦读,以勉天下读书人。明代文学家徐渭在《答赠盛君时饮朝天宫道院》一诗中说“柿叶学书才不短,杏花插鬓意何长。”,引用的就是上述典故。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子

柿子为柿科柿属植物,落叶乔木,树的高度可以达到10米以上。柿树的寿命很长,可以高达300多年,绝对是代代相传的好家产。柿树是深根性树种,喜温暖气侯,充足阳光和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大多数品种在嫁接后3-4年开始结果,10-12年达盛果期

我国柿品种有1058种,其中有很多是我国的特有品种。通常将柿分为甜柿和涩柿两大类;按柿果色泽又可分为红柿、青柿、黄柿、朱柿、白柿和乌柿;而以果实形状不同,则可分为圆柿、方柿、长柿、葫芦柿及牛心柿等。广西、河南、河北、陕西为我国子的四大主产区,产量约占全国半数以上

柿树叶大荫浓秋末冬初,霜叶染成红色,冬月,落叶后,柿实殷红不落,一树满挂累累红果,增添优美景色,是优良的风景树。唐代刘禹锡有《咏红柿子》一诗:“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挂在高高树顶的柿子,早上披着晨霜,和星星站在一起,晚上像太阳一样高悬在树梢因为太高,很难摘下,果实反而能够顺应自然,红得长久不凋落。这也是柿子的可爱之处,除非人工采摘,否则它们长久地挂在枝头,用明艳的果实吸引鸟类,以期达到将果实传送到更遥远地方的目的。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子花

很多人对柿子印象深刻,但不一定见过柿树开的花儿。柿树一般在春末夏初开花,它的花期较短,通常只有7-12天左右;它的花朵非常小,若不注意观察,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

柿子的花骨朵先长出四片花萼,然后花萼里长出一个乳白色的很平的一块,紧接着在那块很平的地方中间长出长长的花蕊,慢慢的花蕊四周就长出淡黄色的四个花瓣。柿子花的花萼比花朵还大,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这些花萼就成了托着柿子的柿子柄。

柿子花小小的一朵,四个花瓣呈淡淡的黄色,花瓣的颜色和质地温润如玉。花瓣非常厚,花开以后花瓣向后卷,看上去非常的厚实。用手触摸它的花瓣,会觉得很坚韧,即便用手撕都不太容易撕开,非常的有韧性。我仔细闻了一下,它没有任何的花香味儿。花儿盛开三四天之后,就会变成褐色脱落下来,这时就能一个小小的绿色小柿子,坐落在四片花萼之中,再经过大约六个月左右的生长,就成了我们熟知的大柿子了。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子花

据《艺文类聚》,最早歌咏柿子的诗歌是南北朝时南朝梁代庾仲容《咏柿诗》:“发叶临层槛,翻英糅花药。风生树影移,露重新枝弱。苑朱正葱翠,梁乌未销铄。”这首诗所写,当为夏日柿树绿叶肺肺的繁茂景象。诗中“发叶”“翻英”“葱翠”等词语即为明证。拨开叶子,是一层层的柿子挂在枝条上,柿子花还可以鞣制成药。而诗中的“苑朱”当为“宛朱”,“宛”是地名,指今河南安阳,“宛朱”所指就是安阳朱红柿子,是当时的著名柿子品牌。“梁乌”类同于“宛朱”,“梁”指今河南开封,“梁乌”是指开封所产的青乌色的柿子。因此,诗中的“苑朱”和“梁乌”是当时闻名天下的网红美食柿子品种,足以指代所有柿子的那种。

在古人的眼里,没成熟的柿子也是美的,甚至比成熟的柿子更美。青涩柿子,可以用来染色。青涩柿子含有丰富的单宁酸与胶质,经柿染的布料非常结实,而且柿染的棕黑色,不惧曝晒,不易褪色,日本称之为“太阳之染”。宋代诗人杨万里有“新将柿叶染秋衣”的诗句,或即为“柿染”的明确证据。而且,青涩柿子,可以用来制作柿漆。古人的世界里,“柿漆”的用途更广。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事如意的时节

青柿子

柿子好吃,好吃到什么程度呢?北宋的仲殊有《西江月·味过华林芳蒂》一诗写道:“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里团酥,不比人间甘露。神鼎十分火棘,龙盘三寸红珠。清含冰蜜洗云腴,只恐身轻飞去。”说名贵的鲜花都不及柿子,金中带红的颜色更是胜过了汉武帝上林苑里的沈朱李。它的外形圆润鲜亮,轻裹一层白霜,就好比裹了蜡釉一般。而它的内里却酥软滑嫩,它简直就是从仙界流落到人间的甘露。它就如神仙从神鼎中精心炼出的仙丹、被呈放在龙盘里的贡果。我吃了如此清甜味美的水果,会不会就此飞升成仙呢?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柿子是作为救荒食物而存在的。甚至清代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还记载了朱元璋吃柿子活命的故事。故事说:“明太祖微时,过剩柴村,已经二日不食矣,行渐伶仃。至一所,乃人家故园。垣缺树雕,是兵火所戕者。帝悲叹之,缓步周视,东北隅有一树霜柿正熟。帝取食之,食十枚便饱,又惆怅久之而去。乙未夏,帝拔采石,取太平,道经于此,树犹在。帝指树,以前事语左右,因下马加之赤袍曰:‘封尔为凌霜侯。’是柿曾有功于人主矣。”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子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柿子的文章和诗篇很多。唐代李益有《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一诗:“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有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广宣是一位僧人,住的寺庙种植了大量的柿树,红叶好看,红果更美。李益来看望广宣,没看到人,却被树上的柿子勾引的垂涎欲滴。低处的柿子已经摘完了,剩下那高挂枝头的红果实,碧天如水,柿子明红,看着就馋。该怎样将柿子摘下来呢?傍边一家有竹林,但人家喜欢竹子,不肯你折下竹子去当杆子,李益四处寻找,去另外的人家借来栓门的长钩一用。吃上了甜美的柿子,广宣也没回来,干脆留诗一首,说明我来过了。

明代陆深的《重阳后六日登镜光阁五首 其三》写道:“曲阑矮几坐晴波,柿子胡桃落叶多。为爱城西好风景,相期一日一来过。”深秋已至,柿子、胡桃的落叶越来越多。高桂枝头的柿子一天一个颜色,一日一个风景。为了欣赏这城西的好风景,一定要一天来一次。珍惜当下,享受每一刻属于自己的时光。很多人都喜欢吃软柿子,也有人喜欢硬柿子。晚明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萧山方柿,皮绿者不佳,皮红而肉糜烂者不佳,必树头红而坚脆如藕者,方称绝品。然间遇之,不多得。”你看,要像藕片一样清脆的才叫好。他还提到有一年到嵊州市鹿苑寺躲避战乱,见柿大如瓜,生脆如咀冰嚼雪。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子

很多人借着柿子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唐代白居易的《寄内》一诗写道:“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这是白居易写给妻子的诗,希望妻子早日归家,也能看出诗人与妻子的情深义重。宋代何梦桂有《秋思有感》一诗:“落日西风捲白沙,关山万里客思家。芦花雁断无来信,柿子霜红满树鸦。”看着深秋季节如火绚烂的柿子,最容易勾起人们对故土的眷念。或许这也是柿子的使命,提醒着人们,年岁更迭,莫失莫忘,也传递着说不出口的美好祝愿!

白居易在《慈恩寺有感 时杓直初逝,居敬方病。》中写道:“自问有何惆怅事,寺门临入却迟回。李家哭泣元家病,柿叶红时独自来。”慈恩寺的秋天满山柿叶红,白居易最喜欢去那里溜达,然而这次晚秋,他徘徊在慈恩寺庙门口,却久久不想进去。因为和他最有情谊的朋友,李杓直病故,而元稹又病倒,这满山柿子树的红艳秋景,让他分外的落寞。但是肯定是要进去的,就单单是上一炷香,给亡友超度,给病友祈福,也能表达心意的诚恳。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子

唐代韩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诗有曰:“柿红蒲萄紫,肴果相扶檠。芳荼出蜀门,好酒浓且清。”从题目即可以得知,这是韩愈作为主考官在设宴招待“秀才”。诗句里的“芳荼”是指好茶,看来,柿子、葡萄与好茶、好酒可以一同用来招待贵客,柿子的地位是很高的。

著名医学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里面提到,“柿果性味甘涩,微寒,无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咳嗽、热渴、吐血和口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甲,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史上第一食疗大师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里,也说了食用柿子的种种好处,比如“通鼻、耳气,补虚劳不足”,“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补气,续经脉气”等等。甚至,《食疗本草》还记载了一个美容的食疗秘方:“干柿二斤,酥一斤,蜜半升。先和酥、蜜,铛中消之。下柿,煎十数沸,不津器贮之。每日空腹服三五枚。疗男子、女人脾虚、腹肚薄;食不消化;面上黑点。久服甚良。”原来还可以用这方子祛除脸上的“黑点”啊!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事如意的时节

柿子

柿树最惹人喜爱的一点,还是它具备着无与伦比的吉祥寓意。

柿子的“柿”与“事”、“世”、“时”等字谐音,所以柿子便有了事事如意、事事顺心、时来运转、世代平安、事事遇头、好事成双等吉祥的寓意。这也正是人们喜爱柿子的原因。

柿事如意的时节
(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