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便是教会人们思考·读《苏菲的世界》

(2022-11-07 06:16:08)
标签:

哲学启蒙

精彩小说

哲学思潮

好奇之心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一书有感

哲学便是教会人们思考·读《苏菲的世界》

 

因为各种原因,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

这是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被当作西方青少年的哲学启蒙书,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来阅读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现在的青少年是很难读懂这本书的,他们整天沉浸在题海之中,一个个成了追求精准答案的解题工具,既缺少哲学观念的系统学习,又欠缺对世界文化发展进程的全面认识,追求精准答案的思维方式与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哲学,想想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所以在最近的阅读计划中,有意识地增加了哲学方面的书目,希望能够在这些哲学名家的思想熏陶中,更多地了解哲学,以便自己在遇到具体事情时能从哲学的角度多一些审视、多一些反思和批判,不轻率地做判断或下结论。

巧妙的文本构思

《苏菲的世界》既是一部哲学启蒙书,也是一部以哲学为题材的小说。以小说的方式讲述哲学的故事,将人们普遍认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与时代的发展、社会之演变建立起关联,以此来改变人们的观念,意识到哲学是有实在用途的,这本身就是这部作品的特点之一。

故事发生在挪威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三封神秘的。前两封信提出了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第三封是一张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从这一天开始,一个个哲学的谜团在她的眼前展开,一幅弘大的世界文化画卷也扑面而来。

小说前半部分的重点,是哲学家艾伯特引导苏菲对哲学课程的学习,其中也有很多故事情节和悬念。如艾伯特开始阶段的“神龙不见首尾”,通过让小狗汉密士送来一封封神秘的信件,给苏菲讲哲学,从神话时代开始,沿着西方哲学的演进路线,进入到希腊时代、希腊化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每一步的引导都颇具诱惑力,使得苏菲始终沉浸在哲学智慧的思考之中。之后,艾伯特在视频中现身了,然后在教堂中见面了,后来授课的地点又转移到了艾伯特的住所。在这个过程中,苏菲也越来越频繁地收到来自黎巴嫩让其转交给席德的各种明信片,甚至还莫名奇妙地发现席德的项链等饰物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在这一部分,故事主要以苏菲和艾伯特展开,席德和她在黎巴嫩维和部队工作的父亲、挪威少校艾勃特作为一个暗线时隐时现,给他们之间的哲学课程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席德收到了他父亲从黎巴嫩寄来的生日礼物——专门为她撰写的《苏菲的故事》,席德和她的父亲逐渐走向了故事的中心。艾伯特则告诉苏菲,他们周围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他们只是席德父亲写给自己女儿的一本哲学书里虚构出来的人物。虽然艾伯特的哲学课仍然在讲授,但各种超现实的元素如小红帽、阿拉伯神灯、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骑鹅旅行的尼尔斯……纷沓而来,苏菲也越来越怀疑自己眼中所看到的世界的真实性,怀疑自己是虚拟的、是少校艾勃特在他书中的一个角色。苏菲和艾伯特不愿意接受少校对他们命运的安排,想出各种办法向上帝(艾勃特少校)进行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的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

在读者看来,苏菲是一个活泼可爱又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的青春少女,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但在少校艾勃特的眼中,他只是自己笔下虚构的一个角色;在少校的女儿席德看来,苏菲自然是不真实的,但从苏菲的视线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虚幻的席德。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信每一个阅读了此书的人,都会深刻反思现实与虚构这对关系,因为它解构了人类存在的坚实基础,质疑客观知识的可能性。这不正是哲学孜孜以求的吗?

有趣的哲学故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有关哲学史的小说,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这样的书籍对于那些从事专业哲学研究的人来说或许过于浅显,但对普罗大众来说确实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和普及读物。

我比较喜欢的是作者将深奥的哲学道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写作手法。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一旦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了联系,读者在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很多,也能更好地体认到哲学的价值,明了哲学思考的意义。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常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就像赫拉克里特斯所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化,在变化之中是否存在着不变的本质呢?德谟克里特斯认为,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并把这些最小的单位称为原子。作者用“积木”来表述德谟克里斯特的物质的本质属性,一下子就让我们有了亲切感。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玩积木的经历,原来这样的玩具是所有玩具中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变化之中感悟不变这一哲学思想的最好载体!每一个孩子利用不可变化的积木组块搭建出一个个城堡、动物、车辆的过程,不就是在进行一次次有趣的哲学探险吗?

到了柏拉图这里,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假如你有一盒积木,你先将它们搭成了一个城堡。之后你将城堡拆卸开,将积木放回到盒子里,然后你又想利用这些积木搭一匹马,你摇摇盒子就能实现这一愿望吗?显然不可能。你必须要重新对积木加以组合。而你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你心中已经有了一幅马的图像。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柏拉图在德谟克里特斯等人的自然哲学的基础上,独树一格地创建了新的哲学观念——“柏拉图的理型论”。这积木,是不是很好玩啊!

如果石头浮在空中一两个小时,谁会比较惊讶,是你还是一个一岁大的婴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了一定学习经验、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的人,肯定会对此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已经了解了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发现这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经由学习,人们知道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在重力的作用下做落体运动是很自然的现象。无论你想出怎样的办法将石头举到高处,只要一松手,石头就会往下落。即便还没有松手,你也能预测出松手后石头会发生什么样的运动。我们将其成为“自然法则”或者“因果律”。

但哲学家休谟却不这样看。休谟认为,“一件事情发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期待心理是与习惯直接有关的。所谓“自然法则”或“因果律”,实际上只是我们所期待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自然法则没有所谓合理或不合理,它们只是存在罢了。你看那一岁的小孩,因为没有学习过有关重力、落体运动等知识,所以没有石头一定要下落这样的内心期待,石头一直悬在空中对他来说也没什么稀奇的。而我们因为有这样的知识、有这样的期待,在看到石头长期悬在空中不下落,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才会感到惊奇。

相比较而言,小孩子更有可能成为好的哲学家,因为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小孩子眼中所见到的乃是世界的原貌,他不会再添加任何的东西。有关事物的哲学思考,只有在尽量规避各种外在添加的信息的情况下,才能更方便地抵达事物的本质,而这正是哲学家的长处所在。

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通过皇帝的新衣来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人类并非万能和无所不知的;通过戴有色眼镜等方式让人们理解康德的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通过光着身体的男人,来表现弗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深奥的哲学原理,就在这栩栩如生的故事中,变得浅显易懂了。

人要有好奇之心

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比如说,人对于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些哲学性的问题。这就像我们看人家变魔术一样。由于我们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于是便问道:“魔术师如何能将两三条白色的丝巾变成一只活生生的兔子呢?”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时不时就会遇到一些不可置信的事情,就像魔术师突然从一顶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只兔子一般。

一个人成长最快的阶段,是在婴幼儿时期。他对所见到的每一样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总是想把这件事物的方方面面都搞明白。身边的一个玩具,他可以玩上很长时间,用手去感知它的质地,用牙齿等来体验它的硬度,用力去看看它能跑多远,用身体来感受它的温度。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总是那样的兴高采烈、不知疲倦,直到成百上千次的把玩,将这玩具的各种细节都了解明白了,这种兴趣才会逐渐消失。遇到一个小狗、看到一个小猫也是如此。随着他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他能提出的问题开始逐渐减少,他的好奇心似乎也在逐渐消退。慢慢地,他就习惯了面前的这个世界,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能力。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哲学家艾伯特总是不断地在提醒苏菲,要意识到自己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要善于提出问题,即便是这些问题找不到答案也没有关系,正是因为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的。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人正是通过思考这件事情才确认了自己的存在的。

生命是一种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理应对此感到敬畏,并充满好奇心;而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是每个人都在关心的现实问题。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都可以对某些问题开展持续不断的、毕生的追求。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其主旨却总是简单的。

 

《苏菲的世界》,[挪威]乔斯坦·贾德著,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阅读的学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