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的学问

(2022-11-05 06:00:58)
标签:

读书时间

价值判断

读书方法

书写结合

ppl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读《教师阅读那些事》有感

山东省曲阜市陵城镇果庄小学 刘慧

阅读的学问

 

每每和同事、朋友谈起阅读,大家都能意识到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帮助和价值,有些积极的同事朋友,也是开启了读书模式,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不多;有些再读,但读书的效果不明显。就如我,坚持读书有几年了,书也读了80余本,但收效甚微。对此,我很困惑。八月份,继续跟随中国教育报的共读会,跟随常生龙老师领读的共读群,阅读了《教师阅读那些事》一。读完此书,关于阅读,关于教师的阅读,关于如何高效阅读,收获了许多硬核内容。尤其是大家在阅读过程中的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如没有时间阅读的问题,如如何选书的问题,如如何写读书笔记的问题等等,书中,常生龙老师都给了我们实用又详尽的指导。

关于阅读的时间问题。很多没有坚持下来读书的同事朋友们,大多是因为没有时间。真的是没有时间呢?还是对于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呢?还是没有把阅读放在重要事项单中呢?在《教师阅读那些事儿》中,常老师向我们分享了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的“时间四象限理论”。他把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分为:既紧急又重要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坚持不下来,是因为我们把阅读放在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中,就这样阅读的事就总被其它事情挤了又挤,推了又推,以至于不断的被拖延被搁置被放弃。要想坚持阅读,就应该把阅读放在重要而紧急的事情中,在自己每天有限的时间中,安排出固定的阅读的时间,让我们的阅读得到重视和时间的保证.如此,阅读才有开展的基础。此外,在阅读的时间安排中,常老师还分享了霍华德.麦克拉斯教授的生存余力理论模型。生存余力公式是: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他认为,一个人要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生存余力。其中,生存力量包括外界所给有的个体资源,生存负载包括职业和生活所给于的压力以及个体对自身不断发展的期望。当生存余力为1时,则意味着个体的生存力量刚好和自己的生存负载相匹配,个体在处理好相关生存负载的工作后,就没有精力做其他事情;当生存余力小于1时,则意味着个体的生存负载大于自身的能力和外界所提供的资源,身心疲惫,没有时间学习。只有生存余力大于1时,才有可能有多余的时间用于学习。因此,我们应努力保持我们的生存余力大于1,能让我们有一定的时间用于阅读和学习。

除了时间的问题,在阅读中,很多时候,我们还会遇到读不下去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常老师也做了解读。常老师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信息众多,碎片化的阅读很容易让人选择浅显易懂的信息,不能让人们静下心来接受他人叙述的思维。二是逐字逐句的阅读习惯,导致了我们右脑的闲置,阅读走神和读不下去的现象。人脑是一台异常勤奋的计算机,单位时间内传送给大脑的信息远少于大脑可以处理的信息量,缺少工作任务的大脑神经系统就会发出休闲的指令,从而导致了阅读问题的出现。再就是选择的书籍偏难,超出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的确,在我们的阅读中,选书是关键。难易程度,知识领域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在选书方面,常老师建议根据知识的树状结构,首先确定自己的阅读知识树。在建立自己阅读知识树的时候,我们首先确定一个阅读的主题,根据主题,在梳理这个主题领域是有谁开创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其中最核心的理论是什么。对于开创者,他的最后一步著作一定要读,这可能是他对自己一生研究成果的总结。除了开创者之外,后续跟进的分歧者和综合者值得关注,他们的作品同样值得一读。对这些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再去选择相应的书读。只有从知识树延伸出来的书才值得读。对于哪些没有根基,特立独行的书,99%不需要读。其实,选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人,选择该领域的以上三者,阅读他们的著作,从一定程度上,也就掌握了该领域的精髓了。

关于选书的基本方法,书中还分享了被称为“五位一体法”的选书方法。第一了解作者的背景,师承关系,知道他思想的源头在哪里。第二是作者的队友和弟子,是他们共同将该领域研究发扬光大,让知识体系更加完备。第三次该作者的对头,也就是对作者理论提出不同观点和想法的人。第四是了解作者的核心论点。第五是作者的代表作,要知晓代表作间的逻辑关系,了解作者的思想体系,再选择相应的作品阅读。两种选书的方法,多有相似,具体选择中,可综合运用,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有了自己阅读的树做支撑,有了具体的选书方法。经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所选的书籍一定是与自己想认知的主题和领域是高度切合的。此外,关于怎样去选书,常老师分享了,可以利用豆瓣读书app选书,可以通过微信读书,知乎书籍推荐、简书书单,以及读书达人、读书俱乐部等书籍内公众号的方式选书,另外还可以根据其他人的书评选书。这些方法,高效易学更易操作,值得收藏。

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书籍,那如何提高我们阅读的成效呢?如何让我们的阅读留痕呢?如何让我们的学习既有输入又有输出呢?书写或制作读书笔记或者写作都是不错的选择。

读书笔记有三种类型:书评、读后感、札记。书评是对一本书的价值判断,受众群体是他人,读后感是自己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某些方面对自己的触动,有感而发写出的一篇篇的文章,读后感的受众群体主要是自身。写读后感时,我们既要借鉴作者的观点也要有自己的感受。札记是一种常见的读书笔记的类型,在阅读中,对某一句话比较感兴趣,将其记录下来,并随手附上一两句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这些内容积累起来就是札记。札记主要适合于刚开始阅读,刚开始写读书笔记的人来练笔。其实,我们平时阅读时的摘抄,似乎更应该是以札记的形式呈现的读书笔记。

对于读书笔记的内容选择与书写上,通常的情况,我们是对书中触动自己的文字或图片加以标注,或者在第一遍阅读时,直接摘抄下来,并附上自己的感想。等整本书读完后,我们的读书笔记也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其实,我们只做了一半。书中,常老师提出,等整本书读完后,对标注内容,要再进行阅读,以确定是否具有价值,然后制作读书卡片,最后,并将读书卡片转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此外,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讲到: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将这一页纸折角。将书读完之后,回头再看折角的部分,重读内容,如果觉得很好就把该页另一角也折起来。当所有折角的部分读完以后,再读折了两个角的部分,如果这次阅读,还觉得有价值,用笔相关的部分画线或者做记号。最后再读一遍自己画了线或者做记号的文字,把最后真正无法割舍的文字,摘抄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避免过多的标识和记录,以免在整理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压力太大。的确,我在阅读一本书时,圈圈画画做标注的地方很多,最后整理时也确实很麻烦,下一本书的阅读,一定借鉴。非但如此,经过这样的重复阅读和筛选,对于这本书的重要内容或者核心内容,我们基本上也做到完全详尽的理解,发挥了阅读的真正价值。

关于如何更好的写读书笔记,书中分享了著名的卢曼卡片盒笔记法。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创始人,卢曼正是借助于这一个方法,实现了自己高效学习,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一生。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的基础是一张张的卡片,卡片有三个要素组成,编号、正文、参考文献。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所记录的内容不是简单的摘抄,而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流畅清晰的有逻辑的记录下来。卡片盒笔记系统,首先做好卡片的编号,其次是笔记的正文,要简洁明了。每条笔记只点写一个观点,一个术语,一个案例和一个想法。它不像我们平时所用的读书笔记或者是札记那样,一张纸或卡片上可以写多个想法。像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每张卡片只记录一个想法,按主题分类存放,知识系统类别清晰,更有利于我们用时的查找、检索和写作。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不是一个技巧,而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生成新链接和想法的系统。我们们要使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自己首先要建立一个编码目录库,将自己的读书卡片先分出大的类别和主题,然后再按照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的编码原则编号。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所谓闪念笔记,就是用来记录自己脑海中那些灵光乍现的想法,在阅读的时候让你忽然之间产生共鸣的知识点之类的笔记。 文献笔记,就是在阅读专著学术文章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下来,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有可能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做文献笔记时,一定要注明引文的相关信息,如作者、书名、文章名,出版社、刊载的报刊、出版时间、页码和版面等内容,以便检索和查找。永久笔记,我们在每天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的基础上,需要及时整理和完善这些笔记,确定需要保留的和不需要留存的。将需要留存的整理,归入相的主题和系统,即形成了永久笔记。当永久笔记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产生群聚效应,当我们据此再来写作就会容易的多。

反思自己,自己平时所记的读书笔记,与书中所分享的方法相比,感觉自己的笔记真的还是学前水平,突出问题是:读书笔记是按阅读书目顺序编号,不是按主题类别编号;同一张卡片或同一张摘抄纸上记录的多点内容,有些杂乱,摘抄的内容太多,自己的感想太少。读书笔记以纸质版为主,电子版较少, 不利于高效的检索。介与此,结合本书习得知识,首先将读书笔记按类别和主题分类,建立自己的笔记领域和系统;以后的读书笔记以电子版为主;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阅读情况,初步尝试制作读书卡片,每张只记录一个方面的内容,编号存放。个人认为,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和后面分享的集中笔记方法,我们可以先选择一种,慢慢的试着,看那种更适合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坚持做一做,一定会有改变!

在《教师阅读那些事儿》中,值得分享和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在知识的分享上,常老师不但分享了方法,还从脑科学,心理学、人文学等多角度进行了解读,既有理论的高度,更有实操的价值,真的是受益匪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