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活才有意义·读《活出生命的意义》

(2022-10-31 06:25:11)
标签:

传奇人生

生命意义

存在虚无

医治良药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有感

怎样活才有意义·读《活出生命的意义》

 

每一个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承受几乎所有如何活的问题。

——尼采

 

   上周的《回弹力》一书,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童年的经历并不决定人今后的生活。一个人会有怎样的人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最为重要的还是自己,人是一种非常有弹性又善于不停地调适和发展的生物,自己抱持怎样的人生态度,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最终就会成为自己希望的那样。

   今天的这本书,延续的仍然是这一话题,不过故事的主角不再是童年经历坎坷的儿童,而是在二战期间被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的传奇人生

   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出生于1905年的他,几乎经历了整个20世纪的风风雨雨。他的童年生活贫困,曾在农场里乞讨,上中学时,就被弗洛伊德的学说所吸引,并与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建立起良好的友谊;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后,开始探讨精神医疗里的意义与价值问题,这一主题成为他一生研究工作的中心。工作后先后组织面向未成年人的免费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学的精神病治疗中心效力,然后自主创业,从事神经病症和精神病的治疗。

   1942年,他和家人一起被纳粹逮捕,关押在捷克波希米亚地区北部的特莱西恩施塔特纳粹集中营,不久他的父亲就死于波希米亚。1944年,和妻子一同被送往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不久其母亲,也被送至此并死于该地毒气室。此后,他又辗转至德国考夫囹集中营、图克海姆集中营,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则于纳粹投降前,死于德国伯根-拜尔森集中营。

   在冰天雪地中,空着肚子,穿着漏水的破鞋,满脚冻疮,被狱头打着骂着,走向筑铁路的工地。动作稍微迟缓一点,就会遭到一顿毒打或羞辱。弗兰克尔说:当皮下脂肪消耗殆尽时,我们就像被一层皮和破布裹着的骷髅,不断感到身体开始消耗我们的生命。生物体慢慢消耗自身的蛋白,肌肉逐渐消失。身体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棚屋里为数不多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我们每个人都能准确推断出下一个会轮到谁,自己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去。即便是在这样非人的环境下,弗兰克尔也没有忘记对生命现象、生命意义的观察和思考。比如说,他发现在圣诞节期间,关押在集中营中的犯人的死亡率最高。原因不在于劳动强度增大,也不在于食物短缺或气候寒冷,甚至不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流行病,而是由于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许多人死亡。

   因为医生的身份,再加上机缘巧合,弗兰克尔非常幸运地从集中营中幸存下来。他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的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有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找寻生命意义的途径

   弗兰克尔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靠自身体验所创的意义治疗。所谓意义治疗,是指协助人们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

   在被关押在集中营之前,弗兰克尔有关意义治疗的思考已经基本成型。集中营的生活加深了他对意义治疗的深刻认识,让他进一步感受到了生命意义的强大。他的意义疗法提供了三种途径来让人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即: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人们总是在做事情、不断创造新的事物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的,即便因为某种原因,无法从事原来的工作或劳动,也要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工作、做事的机会。创造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意义所在。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感到自己在做一份有价值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家庭、感受到一阵清凉的微风、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儿、生病是的各种不适、错过了一趟班机……这些经历都充满着体验。体验的重点在于审美,生活中能够体验到的一切都是审美的对象,美好的事物是生命的意义所在。集中营的生活惨不忍睹,弗兰克尔能够坚持下来,与他能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到别样的意义大有关系。他能游离于当下的环境,在心里跟挚爱的妻子对话,让爱充满胸臆。他发现,在那种情况下,妻子还在不在人世,已经没有分别。能够运用想像力从现实中抽离,是人独一无二的本领,帮助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存活。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弗兰克尔认为,人为地制造某种苦难的情境让自己去体验,那是一种自虐,是不可取的。但当你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困苦的生活时,如果能够从中发现意义,就会获得更多的精神支撑。正如尼采所说,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有痛苦就有快乐。弗兰克尔还别具一格地指出,快乐必然是一种附带产品,不可单为快乐而试图努力,否则不但达不到目标,还会破坏了过程带来的快乐。

   弗兰克尔进一步指出,如果把人生的悲剧拆分成三种,即:痛苦,内疚和死亡,那么人在面对困难时也具有三种潜能:把痛苦转化为成就;从内疚中获得完善自我的机会;从生命的短暂性中获得采取负责行为的动力。

   弗兰克尔在书中给了两组数据:一个是法国人曾做过一项民意测验,89%的被访者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另有61%的人承认自己的生活中确有某种东西或者某个人是自己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还有一个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家对48所大学的7948名大学生做过一项统计调查,在被问及什么是你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时,16%的学生回答说是赚很多钱”, 78%的学生回答其首要目标是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现实社会的一贴良药

   在当今社会,星期日神经官能症现象非常普遍。一些人在忙碌了一周后,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内容,其内心的空虚感凸显出来。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往往会去找寻那些刺激的事情,如酗酒、嗑药等,有的人因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甚至出现了抑郁、心态失衡、药物依赖等不良症状。

   弗兰克尔指出,存在之虚无是20世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与人类在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双重丧失。其一是人从其他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的过程中,丧失了赖以指导其行为并因此产生安全感的某些动物本能。动物所具有的那种安全感,好比天堂一样,对于人类来说是永远地失去了,人类不得不做出选择。其二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也逐步加快,人类作为其行为根基的文化传统在迅速地消减。这种本能和传统的丧失,使得很多人无所适从,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搞不清楚。

   叔本华说: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厌倦所带来的问题要比焦虑带来的多。而且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因为信息化、自动化导致普通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许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大量的闲暇时间。

   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究竟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弗兰克尔认为:人不应该问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相反,他该认识到,他自己才是被生命诘问的人。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回答,他应该为什么负责,负责什么,向谁负责。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他不应该是生活的索取者,而应当是付出者。生命在时时刻刻向你追问:你能给予你的生命什么。

   从弗兰克尔的经历可以看到,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并非来自一己之空想,而是在正确认知时代和环境给予他的挑战后,毅然决然地承担和回应。他说:我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面对生命的追问,他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意义疗法的精髓: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著,吕娜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