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既已遇见,那就常伴此生

(2022-10-22 06:00:20)
标签:

榜样

自己

当下

未来

ppl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既已遇见,那就常伴此生

  安徽芜湖安师大附小东校区的刘红蕾老师,在今年6月份加入了由我领衔的中国教育报“给教师的读书会”,和大家一起共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以及我的新作《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这是她的一篇读后感。

 

既已遇见,那就常伴此生

——《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读后感

安徽芜湖安师大附小东校区  刘红蕾

 

6月的一个夜晚,本是平淡无奇,可就是那晚,偶然间浏览公众号,便邂逅了常老师和一群可亲可敬的书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际遇。

一、遇见榜样

榜样的博学令我震惊不已。《教师阅读那些事儿》中,常老师分四辑分别从“为什么阅读?”“读什么?”“怎样读?”“怎样让阅读更有成效?”四方面深度剖析了教师阅读。常老师在书中借助脑科学、心理学、历史、文学、教育政策等,让大家全面的认识了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让大家知晓了如何实现更有效的阅读及其理论依据。

读常老师的《传世书香草木犀》、《紫茉莉》,文章常老师从植物学、中草药、文学作品等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在常老师的很多文章中都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常老师也在提到自己会在一段时间内研究12个领域的知识,常老师的知识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教学,他为自己培植出了一棵枝繁叶茂的阅读之树。

榜样的坚持让我钦佩万分。常老师多次提及自己的阅读、写作经历,以鼓励老师们坚持阅读。多年来,常老师坚持每日阅读,每周阅读一本书,坚持每日写1000字以上感想,每周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十几年的坚持,阅读与写作早已融入了常老师的生活,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常老师的这种坚持让我钦佩万分。

榜样的指点使我明确方向。628号常老师在其讲座中便提及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阅读、写作,我便深感敬佩。629号共读打卡第一天,我在打卡中写到“读、思、行”,常老师在评论中是这样回复我的“读、思、行,再加上写,就更好了”。有常老师这样的榜样人物的鼓励和指点,有群里一群小伙伴的共勉,我也开启了每日读后感的书写。当然,现在的我,所写文字更多的是对读书内容的总结,我想经过日积月累的历练,我的读后感也会逐渐更上一层楼的。

常老师的指点还体现在及时为大家答疑解惑上。湖北襄阳汪荣会老师提出“读过一遍的书为什么不喜欢读第二遍”的疑惑。常老师便专门写了《为什么不喜欢重读?》一文来答疑。宁波蔡佳老师在共读群中提出了“阅读和读书有什么区别”,常老师便专门写了《阅读和读书有什么区别?》一文来解惑。

一个假期,两场阅读盛会,在常老师的指点下,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是收获了方法与方向。

二、遇见自己

遇见自己的错误。两个月的时间,大家一起交流讨论、阅读写作,收获颇丰。但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在阅读、写作方面严重欠缺。在阅读《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在阅读上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阅读动机不端正。阅读《读书记不住怎么办?》一节时触动很大,因为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难题。天津魏锐老师在当日的读后感中写到“你想要记住什么呢?”,可以说魏老师的这句话直击心灵。是啊,我想要记住什么呢?最初想去识记的目的也不过是羡慕别人的出口成章,想成为他们那样发起言来可以滔滔不绝的人。我带着这样的功利心去阅读,努力去摘抄笔记,反而给自己造成了负担,也失去了阅读原有的意义和乐趣。我想,当我读到某个观点想起某本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或者与之不同的观点,当我想以某个角度为切入点去写点东西时能够想到某几本书中有观点可以借鉴,这便是属于我的阅读收获,这种收获看似“雁过无痕”实则“雁过已留痕”。

误区二:文本选择缺方向。我发现,不管是听从他人的推荐读本还是自己去淘书,我往往关注和购买的是近期热评比较高的书。这种情况下那些被媒体的过度营销但并不适合我的书便被我选中了。就像今年上半年入手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再如网上呼声颇高“因为一句话入了一本书”的《山月记》,这两本书拿到手之后,我发现自己没办法心平气和的读进去,最终都被束之高阁了。就像常老师说的那样,“阅读不能太功利,但选书还是应该有一定的想法或意图的。”

误区三:阅读仅注重文本。记得在读《静悄悄的革命》的时候,常老师先带大家了解了作者,看了书的序言部分。今天常老师又在本书中提到“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把那些你自己感觉有价值的书和对应的出版社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就会发现,大多数适合教师阅读读的好书,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几家出版社编辑出来的。”作者、序、出版社,这些都是我在之前选书和读书过程中不曾关注的。

误区四:阅读过于片面化。常老师在书中写到“教师的阅读,需要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为自己培育出一棵枝繁叶茂的阅读树。”整理自己的阅读书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教学类书籍,其中多以课堂教学的探究为主;另一类是休闲娱乐类书籍,多以畅销小说为主。如此狭窄的阅读面,如此单薄的阅读量,如何实现更好地专业化发展。

误区五:阅读方式单一死板。书中,常老师根据阅读方式不同,将人的阅读分为点式阅读和面式阅读。面式阅读有以下优点:(1)处理信息的速度更快;(2)因为把阅读对象当作一个视觉整体来看待,所以构建起了眼睛读取和大脑理解的直接连接;(3)能够平衡和开发掌管空间、图形、绘画等视觉形象思维的右脑。每个人都会同时使用两种记忆方式:声音记忆和图像记忆。我们的事物记忆感官变得越来越迟钝的原因,是我们一直锻炼的是自己并不发达的那个感官,而忽视了其他记忆的感官。使用图像记忆方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对象转化成一幅图景。反观自己的阅读,局限于逐字逐句的点式阅读。假期还跟随凌宗伟老师阅读了《可见的学习(教师版)》,凌老师所倡导的大概念阅读是我极为不适应的,最终我还是按照自己逐字逐句的方式开展了阅读。读了完《教师阅读那些事儿》,我对重建信息的获取路径有了认识。

误区六:学未致用。常老师在书中写到教师阅读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的学习更强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教师学习活动非常鲜明的特点”。回顾自身阅读,学习和实践更多的是以“两层皮”的状态存在着,学了但用不到、用不好,这对我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遇见自己的潜力。受常老师和共同体老师们的影响,这个假期,认认真真读书、写读书笔记,进行了一次不曾有过的深度阅读之旅。永远记得2022629日晚第一次逼迫自己完成1100字的读书笔记时的煎熬。一个假期,不断练习,不断成长,《静悄悄的革命》读完后顺利完成了4517字的读书笔记,虽然艰辛但成就感满满。截至目前,假期已认真读完书籍三本,目前仍在读书籍一本,撰写读书笔记65篇,累计达73990字。当然,这些文字的质量还亟待提高,但在这个不断汲取与输出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阅读带给我的力量与希望。

遇见自己的方向。读完《教师阅读那些事儿》,深层次认识到了教师阅读、写作的重要性,也查摆了自己的阅读误区,未来要着手做好以下几件事:

1. 阅读后及时输出。常老师在书中写到,“读书是汲取他人知识和智慧的过程,读完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将书本的核心内容或者书本中自己比较喜欢的案例加以整理,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或者经过梳理之后讲述给别人听,是记住书本主要内容的好办法”。阅读后的及时输出,是知识的梳理、巩固与再创造的过程,可以让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的小事件,从小处入手,思考教学,记录成长。就像常老师说的那样,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积累了大量的认知体验和生活经验,写作就是要将这些体验的经验整合起来,变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文字。

3. 专题阅读很重要。常老师在《为什么不喜欢重读》中提到他自己一段时间集中阅读1-2个领域的书籍。“专题阅读能让自己借助专家的研究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获得对所研究主题多元化的认识。”我想,专题阅读还有一大好处便是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组块化、系统化,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4. 坚持“共同体阅读”。名师引领,同伴研读,让阅读不再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坚持,而是一群人为了一个梦想的共同进步成长。思想的分享交流与碰撞,让大家成为更好的自己。前几天,姚老师进群内讨论开学后的读书安排事宜,看到这个消息,内心激动万分。很庆幸,这个读书共同体在两轮阅读后还会继续。

三、遇见未来

遇到榜样,学习榜样,未来我会做到“四个坚持”:

未来,坚持阅读。坚持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每月至少阅读两本书。目前计划从教育理论和儿童心理学两类书籍着手阅读。

未来,坚持思考。坚持每日思考所读文本,思考当日教学。

未来,坚持写作。坚持每日写读后感,字数不限;坚持每周一篇文章,至少1000字;坚持每本书写一篇读书总结,至少3000字;每月写一篇教育叙事,至少1000字。

未来,坚持实践。学以致用是根本,未来要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阅读理论中反思自我行为,在践行理论中完善自我认知。

今早听书,这句话令我感慨万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还得自己来悟”。我想,我是幸运的,已得名师指路,未来更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常老师说,“选择是对某件事情是否重要的价值判断”。那就让我们选择阅读,坚持阅读。既已遇见,那就常伴此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