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理解的教育的目的

(2022-09-16 06:00:26)
标签:

自主发展

联系实际

促进思维

课程融合

关注个性

分类: 教育漫谈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的第一章,摘选的是他1916年出任英国数学家协会会长的就职演讲。了解这个演讲的背景很重要,怀特海是著名的数学家,又是在数学家协会进行演讲,演讲中多以数学为例就可以理解了。

怀特海的这篇演讲,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是“旨在培养既有文化修养有在某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我们通常称其为专业人才,就像会计、医生、律师、网络架构师……专业人才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强烈的使命感,想方设法要将工作做得更有意义,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造福他人和社会;二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始终不停地在了解学科领域的新进展、新发现,并将其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之中;三是公平对待与本职业相关的所有人和事,不会挑拣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去做;四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非常敏感,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以研究的姿态来应对;五是不用扬鞭自奋蹄,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不需要外界对自己的督促。显然,这样的专业知识不是哪一个学段的教育就可以单独完成的,也不是紧紧通过学校教育就能实现的。既需要各学段之间有机衔接,避免培养目标上的无序和混乱,也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搭建桥梁和平台,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

怀特海对文化修养给出了具体的说明,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体现在他是否睿智、有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上”。在这篇演讲中,他通过如何实现教育目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是一个有品味的人,具有不断成长的力量和独特的风格。想想看钟南山、袁隆平以及那些德艺双馨的科学家、艺术家,相信大家对此就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如何达成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要实现教育的目的,仅通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去做,肯定是不行的,需要有整体的思维,对教育过程多元施策。怀特海特别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怀特海在本书的序言中就明确提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学习。”学习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是因为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才不断地掌握和发现新知识、拓展新视野,实现个人的不断成长的。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当以教育的名义去施加各种行为时,这样的行为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还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能够把控的事情,会花费很多精力去做,哪怕熬夜也不觉得累。但对那些自己不情愿做但又把控不了的事情,做起来会相当的吃力,因为内心充斥着抗拒感。这样的事情做的太多了,身心就会产生很多的不适,个体的成长也会受到各种阻滞。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孩子,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多少能自行把控的事情,就知道教师是否在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了。

2.教育要和生活相联系

将一个个概念教给学生,学生就能理解和运用吗?怀特海对此持否定的态度。在他看来,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概念,只有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它,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知识,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感受到所学知识在解释各种现象上的价值和意义,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这样的学习是需要时间保证的,所以怀特海提出“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一)不要教授太多学科;(二)不教则已,要教就要教的透彻。”要着力避免教学中的“思维僵化和观念陈腐”,唯一的途径就是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鲜活起来。怀特海以代数为例向我们说明与生活联系的重要性。他告诉人们,世界到处充斥着数量关系,代数则是清晰量化这个世界的数量关系的工具,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只关心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不和现实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代数知识只能退化成没有意义的知识碎片。

与生活想联系,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与当下的生活相联系。学生只能体验当下的生活,学生对过去、对未来的理解和认识,都是基于当下(现在)来实现的。“与先贤圣哲的交流是一个伟大而鼓舞人心的集会,但是集会的殿堂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现在”;让学生展望未来、怀揣梦想,激发他们奋发学习的激情和动力的源泉,也是在现在。

3.教育要促进思维的发展

怀特海提出:“教育就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思维的力量、思维的魅力、思维的逻辑结构,让学生掌握特定的专业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当中,和生活产生特定的关系。”学生学习的很多知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多数都会被忘记,但经由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把握的那些最具有本质性的思维逻辑将成为他们一生生活和工作的基础。教学不能以具体的知识为核心,而应该是以具体的知识为载体,让学生感悟、领悟知识背后所承载的思维,让学生借由具体的知识熟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坚持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教师会发现教材上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不过就是一个例子,自己完全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加鲜活、更加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价值判断。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习惯的学生,在遇到具体事物时,不会随波逐流,会经由理性的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强有力的声音。

4.教育要注重学科课程的融合

怀特海指出:“在教育中不可能开设一门课仅仅传授通识文化知识,再开设另一门课程仅仅去教授专业知识。”知识原本就是一个整体,是因为这个整体太多复杂,不便于学生理解,才人为地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学科门类,分门别类地让学生去学习。现在倡导的“五育融合”,就是要让大家建立起课程融合的观念,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融通性,提醒教师要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课程,每一门课程都要站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设计和实施。

怀特海为此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消除学科之间的孤立状态,认为这种孤立扼杀了当代课程的活力。“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于课程而言,是永远唯一的主题。”我们暑假期间阅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应该对这样的理念记忆尤深。佐藤学也强调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开放自己的教学,在互相学习、融合共生的氛围中,促进教育变革静悄悄地发生。

5.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怀特海在书中提到的这个案例很值得我们品味:“大家注意过诺曼底式拱门上的那些锯齿形的花纹没有?古代的建筑是多么的美轮美奂,相比之下,现代的作品就显得有些丑陋粗鄙。原因就在于现代建筑是根据精确的尺寸堆砌出来的,而古代建筑是工匠个人风格和技巧的展示——这里可以紧凑点,那里应当舒缓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千篇一律。“如果在教育中排除差异化的学习就等同于毁灭生活本身。”

三、实现教育目的的环境

怀特海所揭示的教育问题,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认真阅读了“教育的目的”這篇演讲稿的人们会发现,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减少,有些问题反而愈演愈烈了。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必须要进行教育改革。但改革绝不是一件轻轻松松、在说说笑笑之间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各个层面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行为,持续推动教育向好的方向迈进。

怀特海特别强调了四种力量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一是社会环境。“在现今社会,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必将走向灭亡。”民族的振兴、民族的长久发展,必须要将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基石。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要积极营造鼓励教育全面改革的良好氛围。二是管理机构。怀特海说:“如果教育管理部门把所有学校严格划分为两三种类型,然后要求每一种类型的学校采用固定且僵化的课程,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好在从上到下都在强调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当你有了这样的权力的时候,你该如何去用好它?三是学校课程。怀特海上述这么多的改革路径,要想落到实处,关键就在于学校课程的变革。在这方面,一些学校已经有了很好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四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怀特海特别强调教师要有责任感和敬畏感,在该演讲的最后一段,还对责任感、敬畏感做了具体的说明。我们可以在文中读出他对教师、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