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素的教育主张·读《教育与美好生活》

(2022-09-12 06:00:11)
标签:

教育原则

品性教育

智力教育

灯塔山学校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有感

罗素的教育主张·读《教育与美好生活》

 

一提及罗素,人们的头脑中或许立刻闪现出的,是他哲学家的头衔。作为怀特海的学生,罗素其实也是一位具有多种面孔的人。他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确立了他数学大师的地位;他是文学家,曾获得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是逻辑学家、历史学家。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是他在教育领域初试牛刀的作品,后来成为罗素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这本书的文字“源于我关于自己孩子的一些困惑,因此这些见解并不冷僻或抽象”。罗素在书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即便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原则和目的

读懂这本书其实并不困难,因为罗素的文字通俗易懂,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性阐述。不过,了解一下罗素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或许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观点。罗素的教育主张·读《教育与美好生活》

罗素提出的第二个原则是教育方法的普适性。“如果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普及,我们就无法承认它是令人满意的方法”。 他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英国贵族式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公学制度多有反思和批评,希望采用蒙台梭利等现代教育家摸索出的理论和方法来破旧立新。不过,他并未一概否定古典人文教育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而是指出这方面的教育一定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方法上有所改良,“人类知识的总量和人类问题的复杂性正在不断增长,因此每一代人都必须为了找时间学习新东西而改进其教育方法”。他批评传统教育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是学生不情愿进行的,于是在教学中往往以强迫、恐吓的方式来对待学生,提出应该培养儿童的自律和主动,“好的纪律不在于外在强制,而在于自发地导向喜好的活动而非厌恶的活动的心理习惯”。

罗素强调,儿童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理想的人格,活力、勇敢、敏锐和理智等共同构成了理想人格的基础。活力可以提升人们对外界的兴趣,也增加人们努力工作的劲头;完美的勇敢总是属于兴趣广泛的人,这样的人通过对诸多非我之物的珍重,而非通过对自身的轻贱,感悟到自我不过是大千世界中的沧海一粟;敏锐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单纯的勇敢的一种纠偏;好奇心若要取得成果,必须跟特定的求知技巧结合起来,而理智教育就是其基础所在。“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正直、坦诚、直率和自尊。就我个人而言,我宁愿看到作为拥有这些品质的人而失败,也不愿看到他们通过卑躬屈膝地做人而成功。”

重视儿童早期的品性教育

这本书最初在英国出版时的书名是《论教育:特别是儿童早期教育》。从这个书名不难看出,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罗素关注的重点,在本书中,有近2/3的章节都在讨论这一问题。罗素认为孩子6岁前的早期教育是塑造人格的黄金期,父母的教育理念、家庭所营造的教育氛围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首先要改变的一个观念,是要将孩子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即便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要把他当作一个将会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来尊重。不能为了贪图一时便利或照料孩子的乐趣而牺牲他的未来。”从某种意思上看,孩子的活力、他的学习能力等,在他出生之后一直到进入学校之前是朝气蓬勃的,反而是进入学校之后因为受到各种限制,他们的活力和学习能力开始呈下降的趋势。家长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要规划好品性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节奏,家长不要轻易打乱孩子的生长节奏,不要把自己的意图强加在孩子身上,导致他心灵上出现创伤、学习行为上也带来偏差。

游戏和角色扮演是儿童生活和学习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长要给孩子创设机会,促进他们快乐和健康的成长。儿童的本能冲动之一,就是成为大人的欲望,他们深感自己的弱小,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发的行为来让自己向大人的方向逼近,游戏和角色扮演就是最为重要的行动方式。游戏和扮演的活动,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学习做事,二是促进想象。孩子一遍遍地重复做一个游戏,把一个器件拆散之后再组装起来,就是为了让自己像大人那样熟练操作;角色扮演则给他们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自己像大人那样成为国王、成为公主、成为事物的主宰者,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罗素提醒家长,游戏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相互交往,但要注意的是游戏设计的本意究竟是凸显竞争精神,还是倡导合作精神,这对孩子品性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罗素提醒家长,“在现实中,虚伪几乎都是恐惧的产物。免于恐惧地成长的孩子往往诚实,这不是道德修养的结果,而是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变得虚伪。”孩子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他会根据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来判断自己该以怎样的姿态来应对家庭生活。他能非常轻易地分辨出大人所讲的那些话语哪些是真诚的,哪些是谎言。当他发现大人经常对他说谎,而自己对大人说实话会带来危险、导致恐惧时,他也就开始说谎了。“当孩子真的说谎,父母应该责备自己而不是孩子;作为应对之道,他们应该正本清源,并向孩子温和而合理地解释为什么最好不要说谎。他们不应该通过惩罚来处理问题,惩罚只会增加恐惧,从而增加说谎的动机。”虽然说在一个伪善的社会里,做诚实的人也会带来诸多的麻烦,但罗素认为,诚实的人必有无畏之心;而跟无畏所带来的益处相比,诚实所带来的不利何足道哉。

在这一部分,罗素还对如何消除儿童恐惧、如何培养儿童的建设性、自私与财产观念的划分、可否惩罚儿童、同伴的重要性、爱与同情、性教育等诸多关键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厘清误区与正确观念,并提出了培养和纠偏的方法。

学校的智力教育

智力教育是让孩子形成独立判断与思想的关键。罗素认为,智力教育要取得成功,离不开以下这些好的品质:好奇心、开放心态、相信知识难求却可得、耐心、勤奋、专注和精确。在这些品质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只要它强烈且指向正确的目标,其余各项也就顺理成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觉自愿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那些对某些知识充满好奇的学生,为了获得这些梦寐以求的知识或技能,愿意经受无尽的乏味,甘于服从严苛的训练。即便是那些求知欲不是很旺盛的学生,如果得到充满鼓励的教诲,也会激起类似的抱负。教育的动力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教师的威严。那些拥有求知欲的学生,必然拥有开放的心态,明白获得新知的过程虽然艰苦,但只要自己愿意去努力,就可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这需要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和勤奋,这些都是良好教育的结果。阿基米德在罗马人攻下叙拉古城前来杀他时,依然毫无察觉,正专心研究一个数学问题,这个故事揭示了专注的三个基本特征:强烈、持久、自觉,这是伴随着智力教育的活动的开展,逐渐培育出来的。

怀特海将智力的发展划分成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罗素对此也是非常认同的,他特别强调智力教育中的精确,强调要把精确作为理智生活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因为“我们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的精确程度可以大体衡量我们对真理的忠实程度”。为了追求精确,值得忍受枯燥,“学习精确知识容易使人厌倦,但这是每一种卓越所必不可少的”。越是深入和高阶的教育越需要精确,关键在于领会那些枯燥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养成一种理智上的冒险意识。罗素还从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等三个方面对智力教育展开了细致的讨论。

罗素的教育实践

罗素不仅思考教育问题,还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来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罗素的教育观受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心理学影响颇多,认为只要按照科学的心理学法则来实施教育,就可以取得比传统教育好得多的效果。为此,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出版的1926年,罗素和妻子朵拉开始着手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按照他们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们创建一所学校——灯塔山学校。灯塔山学校的许多做法借鉴了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极力推崇的玛格丽特·麦克米兰管理托儿所的理念,如强调健康膳食,进行户外锻炼,尽量保证教育自由。学校的学术水平非常高,课程也算有趣。

罗素的一对儿女约翰和凯特也在这所学校里就读。但他们在这里的校园生活并不开心。虽然学校在思想方面很自由,但在情感上,却给他们身处牢狱之感。尤其是约翰,他天资不如凯特高,软弱内向的性格又让他成为其他学生霸凌的对象。由于罗素夫妇不愿在学校表现出对自己孩子的偏袒,约翰的处境越发艰难。成年后的约翰在事业和家庭两个方面都不顺遂。1954年,在处理与妻子的离婚案期间,约翰的精神状态急剧恶化,医生诊断他“罹患严重精神病”。而罗素对此却尽可能地回避,不愿谈及此事。

罗素的教育理想是值得肯定的。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恰恰说明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提醒人们教育变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想要用一种新的方法就能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是不太现实的。最好的教育变革往往是静悄悄地,在潜移默化中来实现。当然,这更需要教育实践者有清晰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定力。

 

《教育与美好生活》,[]伯特兰·罗素著,谭新木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