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自己思考·读《读书与书籍》

(2022-08-29 06:00:36)
标签:

存在与永恒

个人意志

种族意志

阅读与思考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叔本华《读书与书籍》一书有感

学会自己思考·读《读书与书籍》

 

如果仅看书名,或许会认为这是哲学家叔本华有关阅读方面的一本专著,其实,“读书与书籍”仅仅是其中一个章节的内容。这本书所讨论的话题非常广泛,包括存在与空虚、生命意志、死亡与生命轮回、物自体、读书与思考、两性问题、宗教讨论等。受作者所处时代以及文化的影响,他对女性等问题上的观点似乎有失偏颇,但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讨论和分析,还是很值得品味的。

存在与永恒

“存在”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自古希腊这些开始,人们主要将目光投放到世界万物之中,着力探索事物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探究世界的本体是什么,阐述万物普遍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到了叔本华这里,在研究方向上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折。叔本华强调要研究人类存在的基础,把人在世界上的地位等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试图从人的视角来探寻世界的本源,从世界的角度来阐述人的本质,因此叔本华的哲学也被称之为“人生哲学”。叔本华强调的是人的意志、情感及由此决定的人的行为和目的的重要性,认为真正决定人的生存和世界本质的是意志。

在叔本华看来,无论是人类还是万事万物,它的存在并非表现为某种固定不变或暂时不变的事物,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从根本上看,存在的形式永远是不断的运动,根本找不到我们追求的那种静止。”看看我们自己就知道了。在多年之前,你和我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开始在母亲的子宫中孕育生长,出生之后先后经历婴幼儿、青少年、成年等变化的阶段,并逐渐走向老年,在将来的某一天将再度化为虚无。即便在当下,我们的身体也在不停地发生的变化,一部分细胞死亡,一部分新的细胞生成,每天进食的食物不断重塑身体的各种器官,用新的“物件”替换掉那些陈旧的“物件”。很多人就是因为明白了人存在这种变的特征,才更加注意平衡自己的饮食,让进入到自己身体之中的各种食物,能更好地塑造自己。

那么,世界上是否有永恒存在?从古到今哲学家们,总希望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找寻到那些具有永恒特征的事物,来安抚人类脆弱的心灵。毕竟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才会有安全感,如果总是处在变化的环境里,心灵会备受煎熬的。德谟克利特认为,虽然万事万物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但这些事物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元素所组成的,他将这些基本元素命名为“原子”,认为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是不变的。康德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物自体”是永恒的存在。所谓物自体就是本体,是指独立存在于我们知觉之外的东西,是指真实存在的东西。叔本华也认为存在永恒,但他反对康德的观点,认为它应该是意志。

谈及出生、死亡等概念时,必然会以另一个概念为前提,即时间。哲学家会提醒我们,时间只是用以认识我们及其他事物之生存的一种认识形式。如果一种事物在你出生之前不存在,那么当你去世之后它也就会消失。反之,如果一种事物并非以为你出生才制造出来,那么当你离开人世的时候也不会破坏它。比如说,人的意识就是相伴人而存在的,人离世之后意识也会同时消失。但产生及维持意识的物质并未消失生命虽已逝去,但表现于其中的生命原理并未消失。它就是永恒不灭的意志,人类一切形而上的、不灭的、永恒的东西,皆存在于意志之中。

个人意志与种族意志

人的生命有限,但为什么又能心平气和、兴致盎然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呢?在哲学家看来,就是因为这其中存在着恒常性,这种恒常性就是种族意志,是一种繁衍生息的力量。一个人离开了人世的同时,会有新生儿诞生,种族生命的意志就这样代代相传,绵延不息。

叔本华借男女恋爱一事,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叔本华看来,之所以千百年来文学家们总是以恋爱为话题进行创造,制造了数不清的爱情题材故事,但人们对此似乎从来没有感到厌倦的时候。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恋爱事件所表现出的是高于个人意志的“种族意志”。两个人一见钟情,陶醉于爱河之中时,往往认为这是很个性化的事情,是个人意志的一种体现。其实不然,在人的潜意识中,之所以会将对方作为恋爱的对象,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繁衍下一代。

种族意识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但它也很善于伪装,让人们在做出各种选择和行动的时候,意识不到是种族意志在发挥作用,还以为是自己做出的主观决定。看看叔本华是怎么说的:“当男人发现适合自己心意的女人时,常会目眩神迷,然后拼命展开追求,并认为如能和这个女人结合必会是无上幸福,这正是种族的感觉。个体能通过种族的感觉清晰地识别出对方表现的种族特征,并希望将其永远传下去。种族典型得以保持,就是因为这种对美的固执热爱。”

我们常说恋爱是盲目的,对此叔本华也有很好的解释:“人在恋爱的时候,往往会做出滑稽的或悲剧的事来,那是因为当事者已被种族意志所占领、所支配,不再是原来的他了,所以他的行动和一般个体的完全不同。”“由于种族意志远比个体意志强烈,所以恋爱中人对对方的嫌忌往往会闭着眼睛毫不理会,一心只求与对方永远结合。恋爱的幻想就是这样让人盲目,但在种族的意志完成任务之后,这种错觉就会立刻消失,只留下让人讨厌的终生负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不时就会看到原本轰轰烈烈相爱的一对恋人,结婚之后过得并不如意,甚至还导致了各种悲剧,常感慨他们当时怎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看了叔本华的这段话,相信大家就能够理解了。

人们在观看与爱情相关的作品时,在最后总希望有情人总成眷属,呈现一个大团圆的幸福结局。这是因为观众会和这些相爱中的人一样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他们的成功结合为他们自己幸福奠定了基础。但在叔本华看来,这也是一种错觉,“恋人们是牺牲自己的幸福,回到用意深远的种族意志的怀抱,为种族的幸福服务。”恋人们这种不追求个人私利的行为,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行为,所以才会被赋予崇高的色彩,也能成为文学歌颂长久不衰的题材。

阅读与思考

在这本书中,“读书和书籍”这一章的文字虽然不是很多,但写的相当精彩,能被选入教科书之中,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其价值了。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阅读。特别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要想让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就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过也要避免走极端,叔本华提醒人们,“如果没有自行思索,看再多的书都是重复他人思想的过程而已,自己的头脑也会变成他人思想的运动场”。读书要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把自己的观点和书中作者的观点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完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就像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够被身体吸收,精神食粮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为大脑的营养。

读书要有选择性。出版商选择何种图书出版,首要考虑的是利益,即便是那些当下进入图书排行榜单的书,也未必就一定是有价值的。人的一生中能够阅读的书籍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加选择,胡乱读了很多对自己没有什么价值的图书,那就太不值得了。“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界,从此可不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遇到一本好书不容易,阅读时要尽可能仔细,慢慢品味,洞悉其思想精华,让书中的思想和知识为我所用。这有点像吃饭一样,每天胡吃海喝,除了把自己的吃成一个大胖子,让自己的肠胃受累、健康受损外,没有什么好处。“一条弹簧久受外物的压迫就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果经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那它也会失去弹性。”

好的书籍不能一读了之,在读完一遍之后要立即重读。“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应该立即再读一遍。一方面因为再次阅读能使你更清楚地了解书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其结尾,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开端;另一方面,第二次阅读时你会有不同的心情,得到不同的印象,就像在不同的光线中观察同一件东西那样。对我,我也有非常深刻的感受,优秀的图书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认识。

 

《读书与书籍》,[]阿·叔本华著,刘崎、陈晓楠、刘丽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