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用爱铸人

标签:
放低重心体察生活保持精进向下扎根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向下扎根,用爱铸人
——阅《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文/董晓盈
读书是照见自我无知的过程,教育则是摒除他人无知的过程。《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在汲取了无数优秀教育者的方法后的真诚提炼,向后辈们分享了许多扎实可行的教学“秘籍”,让我们得以站在前人的臂膀,长自我的见识,窥教育之真章。
放低重心,凭爱赋能创造力
本书的前两章分享了许多名师温暖机智的教学策略,阅读时常有“击中”我的时刻,因为里面有许多问题,也曾是困住我的一些“枷锁”。这正好启发了我,在我的教育路上,或许可以按图索骥,得到令人惊异的改变。
在教学上放低重心,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中,作者告诉我们,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过度展示自身才华。渊博本身不该被贬斥,但口若悬河的“炫技”式教学,只能为学生带来蜻蜓点水的成长。我想起早前听的一节公开课,评价时一位教授说“课永远是为了孩子,而非展示。”教学技术的发达、手段的精巧,只是孩子们表达自我的借力,不该遮蔽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发现。
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说说“松鼠的尾巴像什么”。于是,我大胆“放任”孩子们的畅所欲言,“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条大被子,能枕着它睡觉呢!”“松鼠从树上往下跳的时候,它的大尾巴就像一把降落伞。”各种有趣的回答纷至沓来,课堂实现了“从学生中来”。读过的书,汲取的灵感,有朝一日能成为让课堂焕发别样生机的妙招。
在教育中放低重心,让我们做孩子的听众。孩子就像一块冰糖,轻轻敲打,会折射出亮眼的光芒。《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的作者苏明进说,教师用柔软的眼神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一种和孩子深层对话的可能,就会发现身边的孩子,正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在我的教育历程中,这本书给了我许多触动。
在谈到师生间深层次的沟通时,“不要轻易地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判断”给我敲了一记警钟。回想刚开始带班时,我常鲁莽地对孩子的举动下判断,而当他们对自己的动机欲言又止时又泼下一盆冷水,不给予任何“辩解”的机会,事后回想起来,这是很不恰当的。放纵一时的负面情绪对教师来说极不可取,在下一次发火前,我们能不能试着先暂停几秒钟,深吸一口气,听孩子解释一下事情的原委呢?或许原本让你火冒三丈的事情,其实藏着他的用意,背后的原因甚至可能令人感动。正如苏老师所言,教师是孩子的“放大镜”,能放大他们的优点,点燃潜藏的兴趣。而在我看来,孩子又何尝不是我们的镜子,让我们学做更耐心的听众,更温暖的伙伴。
所有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方法的背后都有一个“情”字在做支撑。可别小瞧这个字,你对孩子的好,他会记很久,甚至影响一生。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我格外钟爱童书作家史沃普的教育情怀,一如他的书名《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他用自己的铅笔芯点燃了无数孩子心中的写作梦,谱写了教育的传奇。虽然你我皆凡人,但只要怀抱满腔热忱,带着爱的眼光不断反思,谁又能断言我们无法创造出自己的教育奇迹呢?
体察生活,融学于践焕活力
教育要以生活为取材地,以社会为历练场。约翰·霍特在《孩子为何失败》这本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课程给了孩子很大的学习压力。每一门课程就想洋葱的一一瓣,孩子了解的是每一瓣的细节,但对洋葱整体的形状往往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孩子在生活中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通过学校课程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很大不同,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大有差异。因此,在遭遇现实生活出给他们的难题时,有些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成了空有书面知识而无实践能力的“呆头鹅”。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们的教育,从来都不该脱离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不丰富。”学生学生,“学”是自己要学,“生”是生活生存。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足可见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教育中,不能人为地割裂开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关联,而应把生活看作知识的一方源头活水,融学于践,以行致知。斋藤孝在他的《教育力》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模仿力、规划力、诠释力来夯实生存力。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在教学生活中渗透举一反三的体悟力,激励未雨绸缪的规划力,武装深入浅出的理解力,学生就能逐渐掌握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成长力,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收获自我的提升。
我一直执著地认为,教师应该成为最具“生活感”的那类人之一。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说:“我们看夕阳,看秋河,赏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诸多纷杂,但这些看似无用之物,却独具情趣,皆可入课。海伦娜中学的校长恩雅·瑞格举办的“阅读之夜”派对,实在让人拍案叫绝,跃跃欲试。共享晚餐、轮流朗读、共同过夜,阅读成了如此人间烟火的事情。我想,在教学《四季歌》时,同样可以播放二十四节气歌;在教学身体部位相关的英文单词时,用冬奥会上的大明星冰墩墩作“模特”;再由冰墩墩引申到班队课,一起学冬奥精神……如此“接地气”,何乐而不为?
保持精进,激发自新内驱力
“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此话不假。教师要主动拓宽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教育理论为支点,享受教学实践的乐趣。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读书正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好途径。很多教师不愿读、不会读,这是很可惜的。新时代呼唤着教师们不断“扎根”,学会沉淀。我们既要学会向内精进,探索内心需求;又要懂得向外精进,拓宽人生视野。
芬兰的教育改革之路是否让你眼前一亮?它的成功向世人证明,有创意的课程、有自主性的教师是教育制胜的不二法宝。萨尔伯格在《芬兰道路: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中学到什么》指出,现在是追求速成的时代,但教育需要有迥然不同的心态。如何实现个性化、高效率的学习路径,是每一个教师需要主动探索和思考的命题。
水不激不扬,人不激不奋。除了理论上的求“知”若渴,教与学的反转变革也需要教师不断自我激发,主动蜕变。对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极为重要。唯有敏感的“触角”才能捕捉到教育变革中的新鲜点,把握到自我成长的契机。
修行,本就是一个很虔诚的词汇。它是一种自我觉照,以期达到更宽阔的境界。杏坛耕耘,其路漫漫。唯有孜孜矻矻,方能行稳致远。向下扎根,丰厚自己;用爱铸人,永葆初心。我愿意就这样“修”成一棵树,不必华盖如擎,自有绿意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