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不喜欢重读?

(2022-08-05 08:04:26)
标签:

教师阅读

产生共鸣

核心观点

与作者对话

ppl

分类: 教育漫谈

中国教育报启动“给老师的读书会”,我作为第一个领读教师,和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7月份共同学习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多学员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决定开启第二季的读书会,自81日开始共读我的新作《教师阅读那些事儿》。全国各地老师们参与的热情依然高涨,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共读,让老师们更加真切地品味到书的芬芳,更加爱上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老师会提出问题和疑问,我会选择其中的一些问题,通过笔谈的方式加以回答。下面是湖北省襄阳市的汪荣会老师在群中提出一个问题:

 

我还有一点读书的困惑,就是读过一遍的书为什么不喜欢读第二遍,经常听别人说把某本书读过n遍,为什么我对一本喜欢的书读第二遍时就读不下去了呢?自己也曾分析过原因,读一遍后多少有点儿记忆,再读时,感觉读了上句又知道下句的内容了,所以不想再读了。不知有没有和我一样的读书人?这真的是读不下去的原因吗?怎样来改变这种状态呢?

 

我觉得,为什么不喜欢重读,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思考。

一种可能性是这本书原本就没能和你已有的经验产生共鸣。一本书,如果能调动起你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把你自己想了很久但始终没有想明白的事情一下子给说清楚了,这本书就会让你觉得有趣、有料。粗读了一遍之后,你会觉得有些地方好像还需要再仔细推敲,就会有反复阅读的欲望了。

相反,即便是一本长期盘踞在排行榜前列,被很多人认为是经典的书籍,如果不能和你的生活经验同频共振,即便你认真将其阅读完成,也很难将自己的兴奋点调动起来。这样的书籍自然就不会再去阅读了。

另一种可能是通过阅读,你已经基本把握了这本书的撰写脉络和核心观点,没有必要再花费时间重复阅读。有相当多的书籍,只需要把握其核心观点即可,没有必要去精调细琢,反复推敲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

我自认为是读书能力比较强的人,每年可以完成52本书的阅读。但和每年各家出版社新出的书目相比较,我这点阅读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这些新出版的书籍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颇有价值的,反映了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地重复阅读一本书,会让自己减少接触更多新知识、新领域的机会。

我自己每年所读的书籍中,被选为可重复阅读的书很少,一年也就2-3本左右。之所以选其准备重复阅读,与我对自己阅读体系的建构有关系。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通常都有一个较长的计划,在一段时间里集中阅读1-2个领域的书籍,从不同的视角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若干本书读下来之后,还可以相互印证不同作者的观点,对这一系列图书的价值也可以做出整体上的把握和判断。若遇到一本让我心动的、有助于提升我对这个领域认知水平的书籍,我就会特别加以关注,过段时间再进行阅读,以便不断深化对相关领域的认识。

还有一种可能,是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缺少了和作者进行对话的环节。两个人相聚在一起,一个话题引发出来之后,你一句我一句,互相启发思维,可能一下子聊了几个小时都不自知,这样的境况相信大家都曾经历过。读书,从本质上说是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文字这种特殊的方式展开对话的过程。如果在读书的过程中忽略了作者的存在,把读书看作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思考完了站起来拍拍屁股就走人,那就很难再去重读。

如果读书的过程中作者在场,你和他想就某些话题展开对话,情况就不一样了。就像现在汪老师抛出了一个“球”,我接住之后又抛回去一个“球”给他一样。基于对话的阅读,很多情况下不仅仅是对作者的赞同,更多是提出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疑问,甚至还有对作者观点的质疑,希望作者来回答。

问题是,作者该如何回答你的问题呢?在我们这个读书会中,我是能够及时关注到大家的问题,然后尝试着来做回答的。更为普遍的情况是,自己不认识作者,读书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疑问、质疑很难直接抛给作者。那怎么办呢?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思考写下来,通过各种形式发送出去。只要你发送出去,就会有其他读者来呼应,一来二去,你就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和想法,就会发现当初自己读这本书的时候认识可能不够深入,还需要再深化阅读,需要从文字中找寻作者给出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重读的契机就到了。

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重读的,也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重读的。关键是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养成写读后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质疑的习惯。这样,你就有可能邂逅那本让你怦然心动的书籍,是有可能产生重复阅读的冲动和欲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