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人生的三道枷锁·读《被讨厌的勇气》

标签:
心理创伤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横向关系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所著《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有感
阿德勒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从心理学的视角考察人生的哲学命题,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这使得他的这些思想别具特色,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和魅力。两位日本作者以对话的方式呈现的对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解读,更是让人眼睛一亮,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就会产生共鸣,仿佛作者在剖析自己一般。
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羁绊和束缚,从表面上看,这些羁绊和束缚是时间上、钱财上、人际关系上、学习上的,原因似乎各不相同,但阿德勒指出,人生的所有束缚和羁绊,都来自于自己的心灵。要想获得幸福和美好的生活,需要解开人生的这些枷锁,先让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
枷锁之一:过去,心理创伤
从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每个人的人生。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创伤学说,认为心灵在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心灵创伤学说在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很多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正是基于此学说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的。
阿德勒对此予以了否定。他指出,如果人当下的各种行为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那就会陷入“决定论”的巢穴之中,就会推广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人之所以会有各不相同的生活,不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决定的,而是个体对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实际上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尽管有的时候,自己可能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有孩子选择作为“宅家”一族,整天将自己关在家里闭门不出,搞得家长非常着急和焦虑,担心他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担心他走向社会的时候无法照顾自己,担心他找不到对象不能很好地安顿后半生……一些人在分析孩子当下的行为时,自然就会联想到他的童年,联想到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人际关系等方面所遭受的挫折,并将这些作为引导孩子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改变的基础。但真实的情况或许并非如此。他之所以选择闭门不出,就是为了集聚父母的关注于一身,就是为了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就是为了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他自己想得很明白,只要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学生在求学期间,为了想得到教师、父母的关注,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当自己使出出奶的力气但总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时,有的学生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经常在班级里做出各种违纪等不良行为,包括逃学、割腕、斗殴等,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特别是让父母烦恼不已、惊慌失措、痛不欲生。教师和家长越是紧张,他们越是变本加厉。同样地,他们这么做也不是受童年等的“心理创伤”所支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看待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不是过去的经验所决定的。只要你自己想去改变,生活方式就是可以改变的。就像我最近几年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使得自己的体重减轻了很多那样。有人觉得改变生活方式十分困难,或许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就拿读了书之后写读后感这件事情来说吧。很多人读了不少书,从来不会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问其原因大多会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等角度来加以推脱。但真实的情况或许并非如此,他只是想通过不落笔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不愿落笔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担心文章水平不高而被别人嘲讽的现实。他只想活在我也能写的可能性之中,他觉得在这种氛围下自己更加“安全”。
阿德勒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将“过去”这一枷锁解开,人才能活得更加自在一些。
枷锁之二:现在,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不需要他人的协作。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要面对的最现实问题就是人际关系,很多人的心理困扰往往也来自于此。在与他人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或不足,觉得自己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或离社会的要求、他人的期待还有距离,造成了人的骄傲或自卑。人们还常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造成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友人关系之间的紧张。所以阿德勒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之所以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烦恼,与人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将相互关系确立为竞争关系直接相关。竞争必然会有胜负,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即便是竞争中的胜利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里也不会释然,因为总是担心别人会超越自己,所以就要想办法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
人际关系的问题如果再加以细分的话,又可以分为三大关系,分别是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和爱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门槛最低的一种关系。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聚集在一起,有着一致的奋斗目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要做好相应的事情、取得相关的成果。因此,即便相互之间不怎么投缘,也可以在工作中相互合作,大不了在下班之后就不再联系,各自进入到自己另外的关系圈之中而已。在工作关系中,比较容易出现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就是将自己封闭起来,或不愿去上班、或不愿意与同事交往。特别是当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变故,自己因为工作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的情况下。
相比较而言,朋友关系的建立要比工作关系难很多。朋友之间没有工作任务上的强制力,也没有合作上的明确需求,大家可能会因为某种机遇走在一起,但要想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真正的朋友关系,是那种相互之间平等、尊重、包容的关系,不会因为其中某人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其他人就要讨好或者巴结他,以便得到他的认可。一个人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就会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朋友,是那种可以将自己的人生课题与朋友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来加以处置的人。比如说选择信任对方,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则是对方的课题。你只能去做自己的课题,不能去管别人的课题,这是各种人际关系当然也包括朋友关系中必须要明晰的一个道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爱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恋爱关系,另一个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真正的爱是一种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在人生的三大关系中,爱的关系是最难的处理的,特别是亲子关系。恋爱关系或夫妻关系还可以选择“分手”,即便是常年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果难以继续维持关系的话,也可以选择分手。但亲子关系原则上不可以如此。抚育孩子成长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不太可能随意切断相互之间的关系。孩子小的时候,往往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而过父母所期待的生活,是生活在父母的人生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他想过自己的生活时,父母往往因为无法放弃对孩子的控制而和孩子之间产生更多的矛盾冲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这应该也是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拿学习这件事情来说,虽然心里明白学习是孩子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孩子自己应该承担的人生课题,但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对孩子的学习加以干涉,于是,各种冲突随之而来。
阿德勒认为,要想减少人际关系中的上述三大烦恼,需要从观念的变革入手,从把别人看做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转向“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一但自己做出了这样的转变,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
接下来,还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所做的事情加以区分,明确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是别人需要去做的,明确两者之间的边界,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举个例子来说,孩子总是系不上鞋带,忙碌着的母亲觉得直接帮孩子系上要比等着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母亲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枷锁之三:未来,共同体
想一想你站在舞台上的景象。在聚光灯没有开启时,你可以借着模糊而微弱的光看到台前幕后的一些景象,一但聚光灯那强烈的光线照射到你,周围的景象就什么都看不到了,你能感知到的就是当下,就是“此时此刻”的自己。阿德勒认为,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有的人纠结于过去的经历,认为这些经历塑造了自己当下的生活,自己虽然很不满意,但也无可奈何;有的人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当下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样目标,当下所作的事情还不是真正的人生,只能算是走在通往人生的路上。
阿德勒认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如果总是既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刹那所组成的,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要让自己生活在“此时此刻”,首先,在人际关系上要做出调整,要从习以为常的“纵向关系”转向“横向关系”。“纵向关系”是一种和对方之间存在层级的人际关系,比如说教师、父母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他们的行为,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并且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比如说很多人自己觉得不如别人,由此而产生自卑感,等等。“横向关系”是相互之间虽然各不相同但却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生活的人们,自然就不会有自卑感。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如果能够与他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你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生重大转变。你与他人之间会在这种新型关系之下构建起共同体,会产生诸如“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的共同体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自然就会将目光聚焦于当下,聚焦于“此时此刻”,去感受生活在共同体之中的各种美好,而不会过多去回想过去,展望未来。
要建立起这样的共同体,需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自我接纳,即不接受虚假的自己,如果一件事情自己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在可以改变的方面拿出改变的勇气,就是自我接纳。二是他者信赖,即在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有人可能会想,无条件地相信别人或许或遭到他的背叛,当你有这样的想法时,自然就会对对方设防,就不可能信赖,也就不会产生共同体的感觉。这里还是需要明白,信赖他人是你的课题,他人是否背叛你是对方的人生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别人的事情不是你的课题。三是他者贡献,需要注意的是,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著,渠海霞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