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阅读谜团,找寻路径方法

标签:
为什么读读些什么怎么阅读读书与写作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写在我的新作《教师阅读那些事儿》出版之际
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要推动全民阅读,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如果教师自己喜爱阅读,并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爱上阅读。如果每一个经历学校教育的学生都有阅读的好习惯,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那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但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落差的。全民阅读推广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只要看看每年人均阅读书籍的数量,就会发现十多年来基本上停滞在一个较低的水位上,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教师自身的阅读情况也并不是很乐观。很多老师有阅读的欲望,看到有好的书籍会毫不犹豫地购买下来,但很多老师在阅读时往往三分钟热度,很少能够将一本书较为完整地读完,文字晦涩难懂、作者的观点不够鲜明、和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距离较远……等情况,往往成为教师阅读的绊脚石,也是导致阅读进行不下去的理由。教师阅读究竟该如何坚持下去,怎样才能让阅读成为生活的方式呢?我的《教师阅读那些事儿》一书,针对教师阅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或许可以为教师解开阅读的谜团,探寻出一条走向阅读的路径和方法来。
这本书由四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重点讨论“为什么读”;第二个板块着重分析“读什么”;第三个板块旨在明确“怎么读”;第四个板块具体说明“怎样让阅读更有成效”。在每一个板块中,又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尝试着对其进行回答。希望这种问题导向式的写作,能够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些方便,有利于读者与书之间建立起美好的情感。
为什么读
在“为什么读”这个板块中,具体讨论了6个在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是时间问题。因为课程教学改革等一系列要求的跟进,教师当下的工作状况确实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而阅读又是那种看上去重要但并不显得很急迫的事情,教师每天忙着处理那些重要且急迫的事情,自然就会将阅读往后排,排着排着时间就没有了。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让自己每天变得很忙碌的。二是读不下去。读不下去的原因很多,与当下的信息呈现方式、与自身的阅读习惯、与大脑的工作机制、与书籍选择不够恰当等都有关系,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就知道该如何进行调整。三是读了之后记不住。喜欢阅读的人,看到别人在阅读某些书籍之后滔滔不绝地转述,总是羡慕不已,并反而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产生怀疑,质疑自己为什么记不住。我希望大家理解的是,记忆是有窍门的,遗忘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没有必要在记忆了多少这件事情纠结太多。四是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关于这个话题,每个人都可以说出很多。我觉得美国加州一所小学图书馆里的这段话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变得越聪明,当你表达思想或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量。”五是具备阅读能力的标志。这是一个很难描述的指标,我提出了“感知、关联、鉴赏、创造”这四个层级的阅读能力进阶路径,希望可以给老师们一些借鉴,六是对教师阅读的重要性进行再分析。教师职业作为一个独特的职业,尤其鲜明的准入标准和教师成长要求,其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自己必须要开展阅读,并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读什么
在这一部分,我首先与教师们一到回顾了文字的诞生、书籍的发明以及对人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让大家感悟书面语言的独特价值,善于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教师应根据教育实践的需要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建议教师围绕学科本体知识的丰富进行阅读,围绕提升教育管理能力进行阅读,围绕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实施评价进行阅读,围绕脑科学与学习科学的新进展进行阅读,围绕教育观念和教育哲学进行阅读,围绕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展开阅读,围绕“五育”的融合和协调一致进行阅读,在搭建“七巧板”阅读体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明确了阅读的方向之后,又对几个常见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说,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书?教师需要知道去哪里寻找书籍,更需要明晰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特点,善于从“知识树”中找寻自己应该阅读的图书,通过一本书的阅读带动对该领域知识的系统理解。比如说,找书有哪几种主要的路径?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了自己平时找寻书籍经常采用的路线图,比如说著名图书网站的APP,名家的书评,专业出版的系列作品,图书排行榜等等,相信能唤起很多读者的寻书体验。比如说到底是选择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我的观点是,电子图书正走向日益繁荣的新时代,但纸质图书也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日渐式微,纸质图书的出版业依然繁荣昌盛,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之间正在形成共生共进的新景况。我们还是依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为宜,关键是养成阅读的习惯。
怎么读
人类的演化有悠久的历史,但文字的发明到今天不过5000年,用“弹指一挥间”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遗传的角度看,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人的大脑根本不可能产生巨变,专门为此而增设一块新的区域,用来解读所看到的文字,理解其意义,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在这一部分,首先对人脑进行阅读的相关机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指出在大脑中阅读是一个复杂精密的构建游戏。既然是如此,我们应该如何开展阅读呢?我着重讨论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阅读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比如要有识别和分辨不同文字的能力,要有分辨不同声音的能力,要确立文字与发音的对应关系,要明晰阅读理解是由从句中提取要义、联系要义、针对文本内容创建某种更系统的要义等三个过程组成的。二是阅读的方式,逐字逐句地开展阅读,是人们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这在初学语言时期,是很有必要的。当一个人具有相当的词汇量,可以进行独立阅读之后,就应该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三是明晰阅读可以达到的层次。《如何阅读一本书》把人的阅读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每一个层次又都包含了一些具体的阅读阶段和技巧,掌握这些层次的特点和阅读的技巧,对增强理解能力很有帮助。四是阅读的重点在哪里?一些阅读领域的专家告诉我们,每一个知识体系都是由该领域的专家逐渐构建起来的,有该领域的开创者,有意见分歧者,还有集大成的综合者。每一个专家都是这个“知识树”上的一个节点,由此而延展出来的枝叶,就是他的理论成果。研究专家,找到节点,就能够理解某一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五是谁应该推动阅读?很多教师以为阅读主要是语文教师的事情,这是对阅读最大的误解。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阅读者,每个教师都应该是普及阅读的带头人。六是怎样阅读成效更好?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活动,但在今天阅读风气还需要进一步倡导,阅读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的当下,打造专业阅读的共同体,让大家在共读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怎样阅读更有效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但要让阅读的效益凸显出来,要让自己获得成长,还需要做好另外一件事情:写作。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写作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什么难?这与人们对写作的误解有关,认为写作是一家非常专业的活动,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辛苦才行。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破除知识的诅咒,是让自己不惧怕写作的几个法宝。写作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读书笔记开始,阅读了一本书,有了自己的心得和感悟,我手写我心,会显得比较自然和流畅。读书笔记主要有三种形式:书评、读后感和札记,每一种都有基本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相对而言,读后感更加自由一些。在这一部分,我还对如何针对某一主题写评述、如何写读书笔记、写作成果如何发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相信读了之后会受到一些启发的。阅读和写作,一个是汲取和输入的过程,另一个则是释放和输出的过程。阅读一本书,和作者有了一番心灵交汇的对话之后,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阅读,与作者和更多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梳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阅读和写作双翼齐飞,能让教师的专业成长动力十足。
新书即将面世,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教师阅读那些事儿》,常生龙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