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应有诗意·读《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

标签:
唐诗宋词快意人生文化传承诗与远方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李振华《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一书有感
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的诗,以及发端于隋唐、流行于宋代的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旷世名篇,在陶冶世人性灵、塑造民族性格、净化社会风气和焕发创新才能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数天才诗人将汉语言文字特有的声情意象之美发挥到了极致,使人见字而生感,闻声而动情,真正达到了老妪能解的地步。
正是因为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每个时代都有不少有志向的诗词研究工作者,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选择那些在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曾影响了一代代人的诗词作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对其进行汇编或解读,引导人民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那些文化珍珠之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大老振就是其中的一个。真实名字叫李振华的“大老振”,原是中学里的骨干教师,后来辞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就是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成果体现吧。
(一)
我国历代的诗人和词作家实在是太多了,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要想出一本研究古诗词方面的书籍,并被大家所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种做法就是设法收集整理某一朝代所有诗人的作品,以全示人。就像康熙皇帝举全国之力编撰的《全唐诗》那样。这种事情,一两个人是做不好的,无论是精力还是时间都不允许,但即便是有一个庞大的团队来支撑,搞出来的成果可能也只能以收藏为主,很难在世间普及。就像《全唐诗》那样,煌煌五万首诗词,有多少人能看得完啊。
另一种做法就是从中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品,供大家学习和参考。这种做法看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困难重重。为什么选这个诗人不选另一个;为什么说这个词好,那个不好?要想把各方的意见摆平,出一本大家都信服的作品,简直难以上青天。在历史上,还真有这样一个人做到了,他的名字叫孙洙,号蘅塘退士,他所编写的《唐诗三百首》,共选诗人77人,诗作313首,至今仍然是孩童十分重要的启蒙读物之一。《唐诗三百首》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不以诗人的身份地位为选材依据,强调每一首诗都要脍炙人口;二是各种体裁的诗都要涵盖到,覆盖面要广;三是数量不宜太多,多了人们记不住;四是三观要正,要引导人们向上、向好。五是作为启蒙读物,做到了老少皆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不会作诗也会吟”。
大老振的这本书,用这本书的宣传词来说是“一本干货满满、风趣好玩,又不乏理性思考与历史深度的经典诗词读本。”其实,如果认真读完这本书的话,就会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是将诗人或词作家的某一个性特点给凸显出来,作为人物介绍和诗词鉴赏的切入点,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紧紧围绕诗人的个性特点展开联想,那些原本和我们相隔千百年的诗人,一下子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了,他们的诗词也更容易解读了。比如说:会夸人的贺知章、非常任性的孟浩然、一辈子都在“犯二”的憋屈的柳宗元、有趣的老顽童欧阳修、情歌王子秦观、一根筋的报国诗人陆游、拖延症诗人钱福,等等。
(二)
说诗歌,不能不提李白和杜甫。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有两大高峰:一是李白,一是杜甫。李白是众所周知的“诗仙”,仿佛天上的日月星辰、白云飞鸟,飘逸浪漫;杜甫是脍炙人口的“诗圣”,好像地上的山川沟壑、江海湖泊,沉郁顿挫。李白是天,杜甫是地。李白的诗歌时时充满笑声,“仰天大笑出门去”,“为君谈笑静胡沙”;杜甫的诗歌处处都是眼泪,“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如果你和李白对话,称他为诗人,或许他会有些微词。在他看来,自己首先是一个为国分忧的政客,然后是一个仗剑走天涯的剑客,写诗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玩玩而已。他一生都太放纵自己的真性情,如同一匹野马,在大唐的辽阔疆域上独来独往。所以,女士不太适合嫁给他,除非和他有着同样的性情,陪他疯,陪他玩,不介意他饮酒,不介意他“携妓东土山”,不要求他有任何回报,欣赏他一切的一切。
杜甫的文字并不华丽,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不仅具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写作技巧,还有着一颗真实记录百姓苦难的“黎民之心”。就像余秋雨所说:“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杜甫不是不向往天空的高邈,不是不向往鸟儿的自由,而是他始终记着:以天下为己任。
唐代的诗人中,韩愈是绕不开的话题。他的一篇《师说》万古扬,百代之师放光芒。他创造的成语在古人中绝对占据第一位,甚至超过了《诗经》,堪称“语言大师”。以传播儒家思想为己任的韩愈,自己却没学会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平则鸣,凡事都要高调。他的高调是“事业无穷年”的孜孜不倦,他的高调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严谨,他的高调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生信念。韩愈认为,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多读书:“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写好的文章要反复修改,“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语言形成气势,人品决定高度,“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他和柳宗元致力于发展“古文运动”,并率先示范,终于在200年之后,在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振臂高呼中,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一批优秀的文学家一起发力,把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发扬光大!“唐宋八大家”至此聚首,他们的文章大放光芒,流传千古。
古来今往痴情女遍地都是,痴情男却少之又少,苏轼绝对可以算上一个。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如果没有身边妻子的照料,很难想象在那最艰难困顿的时刻,他能否熬得过来。他用自己的诗词告诉我们,每一个失意的人,都要经历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第二重境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第三重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满身都是故事的苏轼,在对待感情这件事情上从来不都含糊,身边先后有三个女人相伴,但每一个他都是踏踏实实动了真心的奔着与子偕老的心态去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啊!
最有趣的诗人应该是袁枚了。这位清朝的大才子,做了十年官后于37岁辞去官职,花了300两银子买下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住过的宅子,命名随园——随其高,置亭台楼阁;随其下,置小桥流水。没有围墙,可随意游览;处处有书,可随手翻阅。他将随园变成了一个公共开放的空间,人们可以在里面品茶、品味美食、欣赏好诗词、观赏园林美景,这其中的收入让自己可以人生新目标:实现时间自由、思想自由和财务自由。他提出了“性灵说”这一诗歌主张,提倡“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强调作诗要讲究真性情。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三)
唐宋时期无疑是我国古代诗词的巅峰时期。在此之后,虽然历代也出现了不少名家名作,但和唐宋时期相比,明清时期诗歌走向衰落却是不争的事实。
就拿明朝来说吧,这个时代有很多伟大的作品面世。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其中三部就出自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李时珍的《百草纲目》,宋应星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游记》,以及小说《封神榜》《东周列国志》《金瓶梅》等都出自明朝,还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朝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天上地下海上陆地,文学、军事、科技、医学,甚至引领了全球旅游的热潮,各方面都展现出全面发展的蓬勃生机。
但诗歌呢?作者选了半天,仅选出了钱福的一首《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是作者对明朝有偏见,还是在诗词歌赋等方面,明朝确实缺少那些激荡人心的诗篇?
要从写诗的数量看,清朝皇帝乾隆绝对是可以夺冠的。他似乎一生都在努力写诗,速度还非常快,据说上个厕所就能写出四首诗来。他一生写了43630首诗,几乎以一己之力碾压整个唐朝的诗人。其中也有广为流传的,比如说“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梅花都不见。”不过据说这首诗最后一句点睛之笔不是乾隆自己的,是他的随行大臣沈德潜怕冷场,替他接上去的。看来尽管他的爷爷编撰了《全唐诗》供他学习,但有些事情似乎是学不来的。
(四)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所描绘的这幅画面,不就是生活在南方的人们经常经历的吗?下雨的夜晚,听着雨声落在船上、房檐上,早晨起来,卖花姑娘声音入耳,清脆好听。夜听雨声,晨见卖花,仿佛花是那一夜雨声催放,宁静美好。
苏轼说:“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有舍才有得,放下的越多,拥有的就更多。正如无门慧开禅师在《颂古》中所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杜牧的《独酌》也颇有情趣:“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窗外正风雪交加,我独自对着火炉小酌一番。此时的悠然之趣,比之秋江夜雨时在钓船中听雨而眠,应该也差不多吧。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爱读书,不需凡事都深入探究,看到领会的地方,饭顾不上吃也是常事。抱着平常心态读书,没有目的,可以更加纯粹地享受读书的乐趣。过度了解,反倒容易减少美感,读书做人,常是如此!
《诗经·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你打猎归来,我为你烹调美食,我弹琴来,你鼓琴,和谐美满在一块。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和所爱之人在一起,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瞧,这才是风流!》 大老振著 现代出版社2020年版